爭的是主席位,賭的是兩岸敘事的出口。國民黨內部圍繞“九二共識”的解釋權,再次擺上臺面。
一邊把“一中各表”當護身符,另一邊在“九二共識”后加了四個字——“與時俱進”。舊詞不動,路會越走越窄;新詞押上,也未必落地。
“九二共識”的底座是1992年那句話:兩岸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含義很樸素,彼此不講“兩國”,在怎么表述“一個中國”上保留彈性??蓮椥杂镁昧耍瑫粫冃?,這是今天爭議的起點。
在郝龍斌陣營,游淑慧率先發(fā)聲,強調“九二共識的魂是‘一中各表’”。邏輯很清楚,靠“四個字”維持和平,也保住面子。若從談判角度看,把“中華民國”的名號擺在談判前提,容易被對岸視為“兩個中國”的影子。這條線能穩(wěn)住島內情緒,卻難換來對岸的認可,空間被壓縮在回音室里。
走得通的是現(xiàn)實路徑,不是語義魔術。把詞拴在尾巴上,車能開,但拐彎就會受限。
鄭麗文的做法不同。她在政見會上仍舊表態(tài)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幾天后,對外媒話鋒一轉,給“九二共識”添上“與時俱進”。表面是話術微調,本質是在舊屋頂上開了一扇窗,通風,換氣,也為日后調向留出余地。
“與時俱進”要解決兩難:島內選舉的敏感點,要顧;兩岸互動的現(xiàn)實感,要接。它像一枚緩沖墊,既安撫中間選民,又避免把統(tǒng)一兩個字推到聚光燈下。是否向統(tǒng)一敘事靠近,鄭麗文過往對“身份認同”的表達,外界早有解讀;但她此刻采取的是“留白策略”。
輿情一度跑在前面。有一次網絡民調顯示,她的支持率沖到57%,人氣黑馬的標簽開始發(fā)亮。然而黨內資源卻在抽水。侯友宜評價其言論“過于個人化”,競選經費據稱被砍掉約九成,基層行程不少要自掏腰包。外部熱度,抵不過內部管線。
要站穩(wěn)舞臺,靠的是組織供氧,不是網絡掌聲。資源、人脈、程序,缺一塊,步子就會虛。
壓力之下,話術再度回擺。她后來強調,目標不是統(tǒng)一也不是獨立,優(yōu)先是民生與百年和平的基礎工程。這樣的表述,回到“不統(tǒng)、不獨、不武”的語感區(qū)間。選民結構對戰(zhàn)爭風險高度敏感,言辭越鋒利,跑票的速度越快,這是島內選戰(zhàn)的硬規(guī)律。
路線的縫合并不容易。朱立倫過去提出“不統(tǒng)、不獨、不武”,去年還說過“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這等于把路線設定在“模糊可用”的區(qū)間,利于短期避險,卻難以回答下一步怎么走。為主席改選,他延長了報名時間,張亞中公開怒批“醬缸文化”,程序公信力受挫。盧秀燕選擇不碰這把“燙手山芋”,繼續(xù)在臺中穩(wěn)住地方盤,說明黨中央位置的吸引力與號召力正在下滑。
也該看到,堅守“一中各表”并非全盤失算。對島內多數選民而言,它是心理緩沖帶,能在情感與安全之間搭一塊踏板,短期維持選戰(zhàn)平衡。代價也清楚,把“各表”拴在車尾,車子仍可前行,但轉彎半徑越來越大,回旋余地在現(xiàn)實壓力下被蠶食。
相對的,“與時俱進”要變成路線,而不是口號。它需要給出可驗證的清單:經貿往來怎么保底,安全風險如何管控,社會交流如何恢復。像保險絲,設計得當,系統(tǒng)更安全;設計含糊,斷路就會頻繁。能否落地,關鍵不在四字,在資源與時間。
外部變量的增壓感也在持續(xù)。對岸推動統(tǒng)一的節(jié)奏更明確,華盛頓的身影常在,風向、訊號、紅線,層層疊加。兩岸話術每一次微調,都會被外界放大審視,傳導到金融、產業(yè)、民生的具體預期上。島內社會對兵兇戰(zhàn)危的敏感度不斷上升,任何“硬轉彎”都需要充足的緩沖區(qū)。
眼下擺在國民黨面前,大致三條路。沿用舊詞,讓選戰(zhàn)續(xù)命,但難以拓展新關系;把四字當噱頭,終成一次性包裝,熱鬧過后歸于沉寂;用四字做鉸鏈,重建一套能被內外同時識別的敘事,并配套可執(zhí)行的政策步驟。第三條最難,也最費時。
這不僅是個人的勝負手,更是一個老牌政黨面對時代的自我校準。若語言能與行動對齊,若承諾能與民生相扣,和平的長期工程才有可能搭到岸。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能否跟上節(jié)奏,靠的是膽識,也靠的是穩(wěn)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