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的住院樓道,安靜地只能聽見墻上時鐘的滴答聲。王大爺剛推開浴室門,才擦干手上的水珠,就感到一陣眩暈襲來。倒下的那一刻,他的心里閃過一個念頭:才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怎么又出事了?家人一直以為,支架裝上了,就是給心臟“上了保險”,萬事大吉,誰知噩夢突然降臨。
其實這樣的場面,在心內科并不少見。許多患者和家屬都輕信支架術后萬無一失,忽視了后續(xù)的護理和管控。據(jù)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24年報告,中國心?;颊咧Ъ苄g后1年死亡率高達近20%,每5人中就有1個遭遇生命危險。
一次手術并不是“靈丹妙藥”,而是人生新的起點。心臟“疏通”,只是打贏了第一仗,之后的每一步都關乎生命走向。那么,支架裝完之后,究竟隱藏著哪些風險?又該怎么避免像王大爺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尤其有2個環(huán)節(jié),90%的家庭做錯了,結果延誤了康復和安全。
不少人以為,裝好支架就像換新管道,一勞永逸,其實遠非如此。支架的作用是將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撐開,恢復血流,但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硬化、慢性炎癥依然在悄然進展。就像修水管,新的彎頭疏通了,老的問題還有可能隨時出現(xiàn)。特別是術后1-3個月內,支架壁表面容易形成血栓或再次狹窄,屬于“高危期”。
更危險的是,一旦康復期間不按醫(yī)囑服藥、多運動、盲目沖澡或輕視身體異常信號,極容易出現(xiàn)致命危險。權威報告指出,隨意停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術后血栓風險暴增3至5倍,一旦復發(fā)就是生死攸關。
術后不是就此“高枕無憂”,而是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管住細節(jié)。堅持正確管理,才能將“風險”下降到底線。
1、藥物管理半步都不能落下
術后最核心就是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要按時足量服用,療程一般不少于6-12個月。千萬不可因“沒有癥狀”、“胃不舒服”,“怕流鼻血”等就自行停藥。有權威數(shù)據(jù)顯示:僅隨意停服一天抗血小板藥,內支架血栓率可從不到1%迅速飆升至5%,風險翻數(shù)倍。
家屬和患者需養(yǎng)成用定時藥盒、每日提醒、服藥記錄本等方式確保每天不漏服。有疑問務必第一時間聯(lián)系醫(yī)生,切忌自己做決定擅自停藥。
2、活動和生活起居穩(wěn)中求進,勿逞強勿冒險
許多患者出院后一心想“快快好起來”,急著劇烈運動、爬樓梯、洗熱水澡。殊不知,術后一周至一個月內,突發(fā)意外的高風險期主要出現(xiàn)在運動、情緒波動和洗澡時。
醫(yī)學建議:洗澡水溫不要超過40℃,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內,浴室門敞開、家人陪同。
每日步行、鍛煉循序漸進,遵循“慢慢來”原則,大汗淋漓、心率加快的劇烈運動要暫緩,特殊體位和大動作絕對禁止。
感冒、發(fā)燒、換季、情緒激動時,尤需警惕。遇到胸悶、心悸、頭暈、乏力等異常癥狀,哪怕輕微,都要優(yōu)先就醫(yī),防患未然。
3、按時復查不可忽略,慢病管理同等重要
支架手術后的風險,很大一部分來自血壓、血脂、血糖等慢性病控制不佳。據(jù)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報告,近半數(shù)再梗死和突發(fā)事件與“三高”失控有關。
每3-6個月復診,評估心電圖、心臟彩超、血象、腎功能。
日常監(jiān)測血壓、血糖、血脂三項指標,發(fā)現(xiàn)異常應立即就醫(yī)。
同家人、朋友建立健康提醒和支持體系,切莫“甩手不管”,對身體麻木大意。
支架不是“終極護身符”,把生命活明白,才是終極的健康智慧。嚴格用藥管理+安全的生活節(jié)律+慢病科學復查,三者缺一不可。別等到遺憾降臨,才明白“早知如此”的痛。多數(shù)心梗再梗死和支架堵塞完全可以通過科學自律規(guī)避。每一位經(jīng)歷過支架手術的人,都走過生死分水嶺,愿接下來的日子珍惜身心,邁好每一步,給家人更多安穩(wěn)的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