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心智模式?jīng)Q定你的一生》是英國經(jīng)濟學家E. F. 舒馬赫的哲學遺作。本書基于作者對人類認知本質(zhì)的探索,圍繞心智模式構(gòu)建認知框架,提出“世界存在層次論”與“四種認知領(lǐng)域”理論。
書中剖析思維局限性與真理邊界,強調(diào)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轉(zhuǎn)變,主張通過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心智躍升。作者批判現(xiàn)代機械唯物主義觀的片面性,倡導以“理解的科學”整合邏輯與靈性認知,回歸心靈整體性思考,為個體突破生存困境提供哲學路徑。
章三 心智模式的進程
內(nèi)在和諧統(tǒng)一的進程
還有一種明顯的進程,就是一體化和統(tǒng)一的趨勢。在無機物的層次,不存在一體化。將這些無生命的物質(zhì)分割再分割,也不會喪失其品質(zhì)或形態(tài),因為在這種層次,沒有什么可失去的。甚至在植物的層次,其內(nèi)在的統(tǒng)一也是很微弱的,植物的某些部分就算被切除,也不會影響植物的存活,還可以長成各自獨立的植株。與之相反,動物的一體化程度更高。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物學系統(tǒng),高等動物是個統(tǒng)一體,將它分割開來的話,它的各個部分是無法獨立存活的。但這些動物精神層面的一體化程度并不高,哪怕是最高等的動物,在邏輯性和前后一致的層面上,水平也相當有限;總體看來,它們的記憶是柔弱無力的,它們的智能也是含混不清的。
顯然,人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要勝過層次比他低的存在,不過正如現(xiàn)代心理學承認的那樣,心理的整合同化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人始終要背負的一項重任。作為一個生物系統(tǒng),人無法被分割;在精神層面,整合同化也遠非完美,不過人可以通過自我意識,大大改善融合的水平。然而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力量的人,他的精神整合程度往往不盡如人意,他把自己看作是多種不同人格的拙劣組合,這些人格每個都以“我”自居。對這一體驗的經(jīng)典表述見于圣保羅致羅馬人書:
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頭的罪做的。(《圣經(jīng)·羅馬書》第7章第15~17節(jié))
整合同化意味著建立起內(nèi)心的和諧統(tǒng)一,建立起力量與自由之源,以便讓自己的存在不再是單純依賴外力推動的客體,讓自己成為主體,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心”行事,作用于外界。就整合同化這一進步,最了不起的學術(shù)看法之一,見于托馬斯·阿奎那的《反異教大全》:
在所有物體中,無生命的處于最低等的位置,它們不可能生發(fā)出什么,除非一個作用于另一個。比如,當外部物質(zhì)被火轉(zhuǎn)化,接受了火的性質(zhì)和形態(tài)時,才能從火中生出火來。
與無生命物質(zhì)相近的,是植物,它們能夠從內(nèi)部生發(fā)出一些什么來,因為植物內(nèi)在的汁液可以轉(zhuǎn)化成種子,將種子埋入土中,還會長出植物。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第一縷跡象:有生命的物體能夠自行活動,而那些只能移動外物的物體是完全沒有生命的。植物有著生命的跡象,其形態(tài)的成因來自它的內(nèi)部。但植物的生命并不完美,因為盡管它能從體內(nèi)一點一點地伸展生發(fā),但到最后,生發(fā)出來的東西卻徹底變成了外物。比如,樹木的汁液漸漸從樹木里涌出,最終變成了花朵,然后結(jié)出了果實,盡管果實與樹枝連接在一起,但它迥異于樹枝;等到果實完全成熟,它會徹底脫離樹木,落到地上,依靠其繁殖的能力,生出另一株植物。只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生長發(fā)育的源頭乃是外物,因為樹木內(nèi)部的汁液是根部從土壤中汲取的,植物的養(yǎng)分是從土壤中獲取的。
不過還有比植物這一生命形態(tài)更高等的生命,它有敏感的“魂”,盡管“魂”自始源于別處,卻終結(jié)于體內(nèi)。同樣,隨著生長發(fā)育的不斷進行,魂對其內(nèi)在的影響變得越發(fā)深入:因為可以感受到的客體,作用于它的外部感官,經(jīng)由感官作用于其想象力,更進一步作用于記憶的寶庫。但在每一個這種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起始與終結(jié)都處于不同的主體上,因為它沒有能夠反思自身的敏感能力。正因如此,這種程度的生命超越了植物的水平,因為其內(nèi)在化的程度更高;但它仍然不是完美的生命,因為這種生發(fā)總是從一個事物趨向另一個事物。因此最高等的生命,就是擁有理智的生命,因為理智能夠反思自身,并能理解自身。但擁有理智的生命也有程度的差別,因為人的頭腦盡管能夠認識自身,但它最初卻是從認知之外走向認知的:因為人若是拋開想象,就無法理解事物……照此來看,在天使身上,擁有理智的生命體現(xiàn)得更加完美,他們的理智并不是從外部趨于認知的,而是自始便了解自身。但他們的生命尚未臻至完美的極致……因為對他們而言,知和在還不是一回事……因此,最為完美的生命屬于上帝,他的知與他的在沒有區(qū)別……[1]
這一表述的說理方式或許會令當代讀者感到陌生,但它仍能清楚地說明,“更高等”總是意味著“更內(nèi)在”“更深入”“更私密”,而“更低等”則意味著“更外在”“更淺薄”“私密程度更低”。在許多語言中,都存在這種語義上的近似之處,也許在所有語言中都是如此。
一樣東西越是“內(nèi)在”,就越不容易看到。從可見變?yōu)椴豢梢姷倪M程,只是層級式的存在層次的另一面而已。這一點無須贅述。顯然,“可見性”和“不可見性”這兩個詞指的不光是視覺上的意義,還包括各種外部感官。我們在審視四大存在層次時,重點探討的生命、意識和自我意識這些能力,全都是不可見的,它們沒有顏色、聲音、“表皮”、味道和氣味,也沒有長度或重量。但誰能否認,它們才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呢?當我買一包種子時,首先考慮的是這些種子得是活的,不能是死的。一只神志不清的貓,盡管還活著,對我來說也算不上是一只真正的貓,除非它恢復了意識。莫里斯·尼科爾曾對人的不可見性做過鞭辟入里的描述:
我們都能徑直看到他人的身體。我們能看到嘴唇翕動,眼睛的睜閉,嘴巴和面部線條的變化,還有整個軀體的活動。而這個人的自我是不可見的……
如果人不可見的一面,也像可見的一面一樣容易識別,我們就能生活在全新的人世了。而眼下呢,我們生活在看得見的人世中,活在只重外表的人類中……
我們所有的想法、情緒、感受、想象、幻想、夢想,都是不可見的……屬于我們的計劃、規(guī)劃、秘密、野心的一切,我們所有的希望、擔憂、疑慮、迷惑,我們所有的愛、思索、沉思、無聊、不確定,我們的欲望、向往、興趣、感覺,我們的好惡、愛憎——它們都是不可見的。它們構(gòu)成了人的“自我”。[2]
尼科爾博士堅持認為,盡管這一切看似顯而易見,但其實并非如此,“這一點很難理解……”。
我們并不理解我們是不可見的。我們并不理解,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人是不可見的。我們并不理解,生活,撇開別的定義不論,首先是一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戲。[3]
既存在著一切都看得到的外部世界,所謂“看得到”,也就是我們的感官能夠感受得到,也存在著“內(nèi)心空間”,其中的事物是看不到的,我們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當然,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是例外。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后續(xù)章節(jié)中還會提到它。
從完全可見的無機物,到很大程度上不可見的人,這一進步意味著,超乎人類之上的存在層次可能是我們的感官完全無法感受到的,正如末端等級——無機物的層次——是完全可見的一樣。在人類歷史上的多數(shù)時代里,多數(shù)人對這一推測確信不疑,對此我們不必驚訝;他們總是說,正如我們可以學著“看”透周圍的人,我們也可以發(fā)展自己的能力,“看”到層次比我們更高的存在。
(作為哲學地圖的讀者,我有責任將這些重要問題擺在我的地圖上,這樣人們就可以看到,它們屬于何處,它們與人們更熟悉的其他事物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至于是否會有讀者、游人或朝圣者愿意探索一番,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1] St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vol. 5, book 4, ch. XI.
[2] Maurice Nicoll, Living Time (London, 1952), ch. 1.
[3] Nicoll,參見前面提到的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