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當浙江高中數學競賽省隊的15個名額被杭州學軍中學奪走6個,溫州中學與樂清知臨中學聯手拿下5個,七成席位的集中化分布,早已勾勒出浙江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強者輪廓。
在126個省級賽區(qū)一等獎的名單中,溫州市共有42人入圍。其中浙江省溫州中學奪得了18人,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23人,杭州市共有41人上榜,比溫州市少了一個。寧波市只有19個,臺州市只有5個。
在浙江省這片誕生過無數數學大師的土地,在高中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賽道上,浙江省和溫州市,既延續(xù)著全國領先的輝煌,也固化著強者恒強的格局。
近六年,浙江始終占據全國高中數學奧賽的第一梯隊。2020年至2024年,浙江數學奧賽國家集訓隊入選人數分別為6人、6人、11人、11人、8人,全國排名穩(wěn)定在前三位,其中2022年與上海并列全國第一。
金牌數量同樣保持優(yōu)勢,2021年至2024年分別斬獲27枚、29枚、30枚、30枚,連續(xù)四年位居全國首位。銀牌數量雖無逐年精確統計,但2024年單屆即獲20枚,展現出深厚的人才儲備厚度。自2021年起,浙江省已連續(xù)四年穩(wěn)居五大學科競賽金牌與國家集訓隊人數全國第一,數學奧賽作為核心支柱功不可沒 。
在浙江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版圖中,溫州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2021年至2023年,溫州數學奧賽斬獲30枚金牌,11人入選國家集訓隊,國賽省賽各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一。2024年,溫州學子再添8枚金牌、9枚銀牌,2人躋身國家集訓隊,其中溫州中學5金、樂清知臨中學3金的成績尤為亮眼。
若回溯至2020年,加上此前的積累,近六年溫州數學奧賽金牌總數已超40枚,國家集訓隊入選人數接近15人,銀牌數量累計突破30枚,構成浙江數競的“半壁江山”。
溫州能長期領跑浙江數競,首先源于“數學家之鄉(xiāng)”的深厚底蘊。從姜立夫、蘇步青到谷超豪,一代代數學大師的事跡早已融入城市血脈,南宋永嘉學派提倡的事功學說更孕育了溫州人理性思維與數字敏感度的基因。
這種底蘊并非抽象符號,而是轉化為具象的教育傳承——溫州中學、樂清知臨中學等校常年保留著與數學界名家的交流傳統,讓學子能近距離感受學科魅力。
系統化的培養(yǎng)機制是溫州的核心競爭力。與省內其他地區(qū)相比,溫州多所中學實行特色自主招生,不少學生從初中階段就進入專業(yè)化訓練體系,形成“初中打基礎、高中攻難點”的完整培養(yǎng)鏈條。
樂清知臨中學連續(xù)七年有學生入選國家集訓隊,累計22人上榜的成績,正是這種系統化培養(yǎng)的最佳佐證。教練團隊則采用“校內骨干+校外專家”的模式,既保證日常教學的連貫性,又能及時對接前沿競賽動態(tài)。
家庭層面的高度認同更讓溫州數競形成獨特氛圍。在溫州,“孩子不學奧數都不好意思”成為普遍共識,許多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接觸奧數,家長愿意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支持孩子的學科探索。這種認同并非盲目“雞娃”,而是建立在對數學教育價值的深刻理解上,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同向發(fā)力的育人生態(tài)。
如今的浙江數競格局,呈現出“杭州集團化、溫州傳統化”的雙雄引領態(tài)勢。杭州學軍中學憑借教育集團化運作,在全省搜羅好苗子集中培養(yǎng),2025年預賽僅學軍教育集團就有35人入圍優(yōu)異名單,彰顯其高效培養(yǎng)模式。而溫州則以文化傳承為根基,通過底蘊、機制與家庭的三重合力,構建起可持續(xù)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這種格局短期內難以撼動:學軍中學的資源整合能力與溫州的文化基因同樣難以復制,而寧波鎮(zhèn)海中學因精力分散、浙中浙西南地區(qū)因基礎薄弱,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沖擊。
無論格局如何演變,浙江數競的領先地位與溫州的突出貢獻,都印證著——頂尖競賽成績從來不是偶然,而是底蘊傳承、機制保障與群體認同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在清華、北大“直通車票”的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教育生態(tài)所孕育的理性精神與探索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