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四海
來源 / 節(jié)點財經
人類文明繁衍至今,離不開一個主題—資源爭奪。農業(yè)革命時期,人們擔心食物資源的匱乏,爭奪土地資源、工業(yè)革命時期,企業(yè)家們磨刀霍霍爭奪物質資本、而在數字革命時期,經濟繁榮,物質豐盈,人們轉向注意力的爭奪。現如今,資本對于注意力的爭奪,在世界知名風險投資人,風險投資公司USV的執(zhí)行合伙人阿爾伯特溫格眼里,可被稱為資本之后的世界。
那么,在資本之后的世界,人類究竟何去何從?我們的世界能變得更好嗎?
溫格對于該問題的觀察匯成了《資本之后的世界》這本書,他認為注意力被算法操縱會剝奪人類的經濟與精神自由,“我們正在用數字技術制造一個反烏托邦——越智能的工具,越讓我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我們可以選擇繼續(xù)做算法的獵物,或者,成為知識時代的造物主?!皩Υ?,溫格提出了經濟自由、信息自由、心理自由,試圖為這場注意力危機找到一條出路。
01 注意力稀缺的后果是什么?
工業(yè)革命至今300年來,資本積累邏輯始終主導著社會資源的分配方式與人的行為模式。從好的一面來看,資本主義的活力固然帶來了空前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增長,但與此同時,它也在不斷加深社會不平等。
尤其是在21世紀初以來的全球化浪潮中,你不得不感慨后工業(yè)時代的造富能力,比如,在工業(yè)時代,IBM從1910年左右創(chuàng)立到上世紀70年代稱霸計算機行業(yè)大概用了60年,但在后工業(yè)時代,Google只用了7年。
放眼世界范圍,科技巨頭公司如Google、Amazon、Apple等,他們不光控制財富,更控制了人們的注意力,還試圖通過數字平臺對數據、信息與注意力進行壟斷,實現了對市場乃至個體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操控。用溫格的話來描述就是“人類的注意力被短視頻、熱搜、算法劫持”。這種邏輯使得人類本身陷入一種深層的異化之中。
《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53億,在春節(jié)期間,短視頻平臺人均使用時長能超過7個小時!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揭示了中國青年人中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癥狀之間的縱向關系——刷短視頻所致的特定的成癮癥狀“忍耐”和抑郁癥狀“快感缺失”,能夠預測各個心理健康問題的后續(xù)癥狀發(fā)展。此外,成癮問題“沖突”和情緒情感中的“悲傷情緒”可能是連接這兩種心理健康問題的共現的橋梁癥狀。
正如溫格在書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不再只是一個經濟制度,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文化”,一種價值觀的體系。它將效率凌駕于公平之上,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終極目的,而將“人”則作為被量化、被替代的資源。
溫格的擔憂并不是孤例,早在上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批判“符號消費”;美國傳播學家波茲曼更是在《娛樂至死》中,警告:“電視讓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方式呈現?!倍谒惴〞r代,乃至AI時代,人類注意力像被操縱的提線木偶,被牽引著直到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人們不能指望刷手機來解決實際問題,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后的人們,自然也會喪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與動力,在AI時代,也就是技術越來越聰明的時代,喪失獨立思考的人們被淘汰也是必然。
這個現象已經開始存在——溫格博士特意指出,中產階級在多個發(fā)達國家日益邊緣化,而邊緣國家則陷入資源被榨取、勞動力被剝削的惡性循環(huán)。
生成式AI時代,這個體會尤為明顯,以ChatGPT、Anthropic為首的AI巨頭用領先的AI技術與閉源生態(tài)構建起生態(tài)護城河,手握壟斷技術優(yōu)勢與數據資源,更是將大多創(chuàng)業(yè)者拒之門外。從好的一面看,AI會提升資本回報率,讓企業(yè)可以用聰明的智能體與大模型快速創(chuàng)造不錯的成果,但壞的一面是,AI替代普通白領的浪潮襲來,勢必會帶來勞動份額下降。也就是說,GDP增長了,而個人收入卻陷入停滯。這就像是一個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huán),讓人們深陷泥潭。
02 AI永遠無法替代會思考的人
碎片化浪潮中,不少人不可避免被算法操縱了,但是溫格博士卻十分具備樂觀主義精神,他認為,技術是雙刃劍,人類仍有機會通過集體行動與制度創(chuàng)新,把注意力重新轉向創(chuàng)造、合作與自我實現,最終邁向“后資本時代”的繁榮與自由,在這里,溫格大膽預測,工業(yè)時代之后將迎來知識時代。
但是實現這個目標有三個前提:
首先,經濟自由。每個人都應該享受資本與技術紅利。
這個說法看起來十分“理想主義”,但是溫格博士指出,人類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會帶來技術型通縮,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會導致醫(yī)療教育生活用品成本降低,因為未來的大同社會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我們社會需要的還有信息自由。社會不應該讓少數群體壟斷數據與教育資源,各國政府通力合作敞開數字教育資源,給予人們自由,學習并創(chuàng)造新知識,這樣人們才會掌握知識循環(huán)的入口,創(chuàng)造出更多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
最后還有心理自由,在本書最后,溫格博士強調了正念的作用,只有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同理心與價值觀,才能避免被算法和消費主義牽著走。
這點不難理解,AI技術的越發(fā)進步,一個領先的大模型知識儲量可以輕松超過一個本科生,但AI終究只是AI,它沒有情感,永遠取代不了活生生的人。這個視角看,懷有希望與同情心的人們,才是獨一無二的資產。
在《節(jié)點財經》看來,溫格并不是想改造,或者真正扭轉某一社會潮流,畢竟人人具備主觀能動性,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愿意靜下心來思考詩與遠方。但這本書更多是提供了一個積極的視角,告訴那些仍然對自己、對社會未來抱有期望的人們如何穿越碎片化時代,在技術洪流中維持自我思考與表達,做有同情心的人。
技術是把雙刃劍,它既能毀滅人類,也能造福人類,真正決定走向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沒必要因為AI時代的到來而感到恐慌,真正應該做的是積極學習新技術,保持開放與積極的心態(tài),適應新紀元。
*題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