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追問宇宙最基本的構成單元時,一個古老又前沿的問題總會浮現(xiàn):它們是像小球一樣的粒子,還是像水波一樣的波?從牛頓的 “光的微粒說” 到惠更斯的 “波動說”,科學家們爭論了數(shù)百年。而隨著量子力學的深入發(fā)展,答案逐漸清晰 —— 宇宙最基本的單元,本質(zhì)是波,是波,只能是波!
要理解這一結(jié)論,首先要打破 “粒子與波非此即彼” 的固有認知。在宏觀世界里,我們習慣了 “物體要么是粒子,要么是波” 的邏輯:石子是粒子,聲波是波,二者界限分明。
但在微觀世界,“波粒二象性” 的發(fā)現(xiàn)顛覆了這一認知 —— 電子、光子等基本單元,既能表現(xiàn)出粒子的 “離散性”(比如在探測器上留下單個光點),又能表現(xiàn)出波的 “干涉性”(比如雙縫干涉條紋)。可若追問 “其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實驗證據(jù)更傾向于 “波是根本,粒子性是波的表現(xiàn)”。
最關鍵的證據(jù)來自 “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的升級版 —— 延遲選擇實驗。
在經(jīng)典雙縫實驗中,電子的干涉條紋已暗示其波動性;而延遲選擇實驗則更進一步:即使在電子穿過雙縫后,再決定是否開啟探測器觀察路徑,依然能控制干涉條紋的出現(xiàn)或消失。這意味著,電子的 “粒子性”(表現(xiàn)為確定路徑)并非其固有屬性,而是由 “是否被測量” 這一外界條件決定的;而波動性,卻始終是其底層狀態(tài) —— 無論是否被觀察,電子的波函數(shù)都在按照薛定諤方程演化,干涉現(xiàn)象的潛在可能性從未消失。
從量子場論的角度看,宇宙的基本單元更是以 “場”(即波的集合)的形式存在。
量子場論認為,每一種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都對應著一種 “量子場”,這些場彌漫在整個宇宙中,而我們觀察到的 “粒子”,其實是量子場的 “激發(fā)態(tài)”—— 就像平靜的湖面(場)上凸起的小浪花(粒子)。浪花看似是獨立的 “粒子”,但本質(zhì)上是湖水(場)的波動形成的;同樣,微觀世界的 “粒子”,不過是量子場波動產(chǎn)生的局部能量聚集,其根源仍是波。
再看 “粒子性” 的本質(zhì):我們觀察到的 “粒子”,其實是波函數(shù)的 “坍縮” 現(xiàn)象。
當我們用探測器測量微觀單元時,原本彌散的波函數(shù)會瞬間集中到一個確定的位置,表現(xiàn)出粒子的 “點狀” 特征。但這種 “坍縮” 并非波變成了粒子,而是波的能量在測量瞬間被局限在極小空間內(nèi) —— 就像一束散開的光,經(jīng)過透鏡聚焦后變成一個光點,光點看似是 “粒子”,本質(zhì)仍是光波的聚焦效果。更重要的是,波函數(shù)的坍縮是 “不可逆” 的嗎?并非如此 —— 若撤銷測量條件,波函數(shù)仍能恢復彌散狀態(tài),再次表現(xiàn)出波動性,這進一步證明 “波是更根本的存在”。
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那為什么我們在宏觀世界看不到‘物體的波動性’?”
其實,宏觀物體也具有波動性,只是其波長極短(根據(jù)德布羅意公式,波長與質(zhì)量成反比),遠超現(xiàn)有儀器的探測極限,因此波動性被完全掩蓋,只表現(xiàn)出粒子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波動性不存在 —— 就像遠處的聲波,我們聽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超出了人類聽覺范圍。
從宇宙起源的角度看,“波是根本” 也更合理。宇宙誕生于大爆炸,最初的狀態(tài)是極高能量的量子場,這些場的劇烈波動逐漸演化出各種基本粒子,進而形成原子、分子、星體…… 若粒子是根本,我們無法解釋 “粒子從何而來”;而若波(場)是根本,這一切都能順理成章地推導 —— 粒子只是波的特定表現(xiàn)形式,是宇宙演化過程中 “波的具象化”。
綜上,無論是實驗證據(jù)、理論推導,還是宇宙演化的邏輯,都指向一個結(jié)論:宇宙最基本的單元,不是粒子,而是波,是波,只能是波!這一認知或許顛覆了我們的日常直覺,但它揭示了宇宙更深層的規(guī)律 —— 在微觀的極致尺度上,萬物皆為波動,粒子不過是波動在我們眼中的 “假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