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聯(lián)合國大會上,有位總統(tǒng)的發(fā)言讓美西方媒體集體“上頭”——不是俄烏沖突,也不是巴以問題,而是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托卡耶夫談到中國時的幾句話。按理說,一個中亞國家的表態(tài),怎么會讓遠在大西洋彼岸的西方國家如此緊張?這事兒還得從他那句“區(qū)域性合作機制別搞地緣對抗”說起。
一、聯(lián)合國講臺上的“平衡術”:不捧不踩,卻讓西方急了
9月25日,托卡耶夫在聯(lián)大一般性辯論發(fā)言時,提到中國的部分堪稱教科書級外交示范。他沒像西方期待的那樣跟著喊“價值觀口號”,也沒像有些國家那樣把話說得太滿,而是不緊不慢地強調(diào):“各國得尊重主權平等,區(qū)域性合作機制別變成地緣對抗的工具?!?/p>
這話聽著中立,實際上相當于給美西方遞了個“軟釘子”。要知道,歐盟宣布要把對華“去風險”政策推廣到中亞,美國也在攛掇“C5+1”機制(中亞五國+美國),想把中亞變成圍堵中國的“前哨站”。托卡耶夫這句“別搞對抗”,等于明著說:“你們的小算盤,我們不摻和?!?/p>
更有意思的是臺灣問題。他重申“一個中國”,但沒直接提“支持中國”,而是放在“維護國際法”的框架里說——意思很清楚:我們不是看誰面子,是按規(guī)矩辦事。這種“基于原則而非關系”的表態(tài),既不得罪中國,又避免了“被西方貼標簽”,堪稱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二、經(jīng)濟優(yōu)先+拒絕站隊:哈薩克斯坦的“務實算盤”
托卡耶夫敢這么說話,背后是實打實的利益支撐。西方總說“中國威脅”,但哈薩克斯坦用數(shù)據(jù)打了他們的臉:2024年哈中貿(mào)易額達到43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還是哈薩克斯坦最大貿(mào)易伙伴。你說“去風險”?人家和中國簽了“永久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協(xié)議,等于把話說死:“經(jīng)濟合作這事兒,誰也別想攔。”
最絕的是,據(jù)說哈總統(tǒng)府還直接否了好幾個部委提交的“親西方修正案”。有消息說,有些部門想跟著西方喊幾句“供應鏈安全”,結果被總統(tǒng)府懟回去:“別瞎折騰,國家利益第一位?!边@種“內(nèi)部去雜音”的操作,可見托卡耶夫的態(tài)度多堅決——說白了,西方給的“畫餅”再香,也不如中國帶來的真金白銀實在。
就拿“一帶一路”來說,中哈合作的項目都是“硬核”:原油管道累計輸油超1.5億噸,天然氣管道年輸氣量550億立方米,中歐班列過哈貨運量今年前8個月漲了32%。這些項目不是空話,是實實在在的就業(yè)、稅收和基礎設施。西方喊破嗓子的“脫鉤”,在哈薩克斯坦這兒成了“越鉤越緊”。
托卡耶夫在發(fā)言里明著說“反對國際關系意識形態(tài)化”,這話戳中了西方的軟肋——他們總想用“民主vs專制”那套劃分陣營,但對哈薩克斯坦來說,能帶來發(fā)展的才是“好伙伴”。你讓他選邊站?不好意思,“飯碗比口號重要”。
三、西方“過度反應”背后:對中亞的三重誤判
美西方對托卡耶夫發(fā)言的“高度關注”,說白了是自己慌了。他們一直把中亞當成“地緣棋盤”,卻沒搞懂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中亞不是“誰的后花園”。 過去西方總覺得中亞是“中俄勢力范圍”,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施壓就能讓他們聽話”。但托卡耶夫這次直接挑明:“哈薩克斯坦的外交政策,只看本國利益?!?中亞國家獨立30多年了,早就不是誰能隨便指揮的“小弟”。
第二,“中國方案”的吸引力,西方學不來。 西方給中亞畫的餅是“民主援助”,但中國給的是真金白銀的合作。就拿中哈來說,從原油管道到中歐班列,從光伏電站到邊境口岸,每個項目都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價值觀外交”在發(fā)展需求面前,不好使了。 中亞國家現(xiàn)在最關心的是怎么脫貧、怎么發(fā)展經(jīng)濟、怎么改善民生。西方天天喊“人權民主”,卻連最基本的投資都舍不得。這種“光說不練”,誰會買賬?
四、中哈關系的“壓艙石”:能源和走廊,誰也離不開誰
為啥哈薩克斯坦敢對西方說“不”?底氣來自實打實的利益捆綁。
先說能源。中國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原油出口市場,中哈原油管道每年給中國輸送4000多萬噸原油,占中國進口量的7%。對哈薩克斯坦來說,中國穩(wěn)定的需求和預付款,是他們財政的“定心丸”。之前西方制裁俄羅斯時,里海能源格局亂成一團,但中哈能源交易該咋轉還咋轉——畢竟,斷了合作,中國缺油,哈國缺錢,誰也耗不起。
再說過境走廊。“一帶一路”的“中間走廊”,哈薩克斯坦是必經(jīng)之路。今年1-8月,中歐班列過哈貨運量同比增長32%,光是運費就讓哈國賺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這條走廊讓哈薩克斯坦從“內(nèi)陸國”變成了“歐亞物流樞紐”——以前貨物出海得繞道俄羅斯或伊朗,現(xiàn)在直接從中國走,時間省一半,成本降三成。這種“樞紐紅利”,哈薩克斯坦能放手嗎?
結語:暴風雨中“圍成圈”的駱駝,比各自逃散更聰明
托卡耶夫在發(fā)言結尾引用了一句哈薩克諺語:“暴風雨來臨時,聰明的駱駝會圍成圈,而不是各自逃散?!?這話其實道破了小國的生存哲學:在大國博弈的“暴風雨”里,選邊站等于把自己綁在別人的戰(zhàn)車上,只有堅持獨立、務實合作,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美西方對這次發(fā)言的“過度反應”,恰恰暴露了他們的焦慮:當“價值觀外交”遇上“發(fā)展需求”,當“陣營對抗”遇上“利益捆綁”,他們那套老辦法,越來越不好使了。而哈薩克斯坦的選擇,或許也預示著未來國際秩序的新趨勢:與其跟著別人喊口號,不如踏踏實實搞合作——畢竟,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務實才能走得遠。
說到底,托卡耶夫的發(fā)言之所以引發(fā)關注,不是因為他說了多狠的話,而是因為他說出了很多中小國家想說卻不敢說的心聲:我們不想選邊站,我們只想好好過日子。這種“不折騰、求發(fā)展”的態(tài)度,或許才是未來世界的主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