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越容易回顧這一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老戲骨牛犇:他是演了 79 年的 “老戲骨”,更是金雞獎、百花獎雙料得主;也有著 19 歲相戀便相守一生的深情,是眾人眼中的好丈夫。
可如今 92 歲的他,卻選擇住進了養(yǎng)老院。這份從年輕到年老、從星光璀璨到煙火日常的反差,非但沒讓人覺得落魄,反倒讓我們看清了這位老藝術家 “認真生活” 的質(zhì)樸人生底色。
一輩子只做演戲這一件事”,1946 年出道至今,79 年的演藝生涯里,他從青澀演員演到 “劇中老人”,《牧馬人》里的質(zhì)樸形象、《火葬》中的細膩演繹、《海誓》里的生動刻畫,讓他拿下金雞獎、百花獎,成了觀眾和業(yè)內(nèi)都認可的 “老戲骨”。哪怕年紀大了,演顫巍巍的老人也格外真實 因為那不是演,是他把生活里的狀態(tài)揉進了角色里。
除了演員身份,他還是個出了名的好丈夫。19 歲和妻子相識相戀,婚后守著簡單平淡的日子,沒半點娛樂圈的紛擾。后來妻子生病住院,他特意把房子重新裝修,就盼著妻子出院能住得舒服些,可終究沒留住愛人。
這份 “一生只愛一個人” 的深情,比他的角色更讓人動容。那時的他,是聚光燈下受尊重的老藝術家,生活里是有愛人陪伴的幸福丈夫,誰也沒想到,多年后他會主動選擇住進養(yǎng)老院。
不顧兒子勸阻住進上海養(yǎng)老院的牛犇,活成了養(yǎng)老院里 “最不省心也最讓人佩服” 的老人。這里的養(yǎng)老院雖先進人性化,能選不同檔次的房間和服務,可他偏不麻煩人 ,自己讀書看報,和同齡人聊天,甚至把 “做飯” 當成了生活小情趣。
鏡頭里的小廚房,面積不大卻堆得滿滿當當:灶臺上沾著油污,臺面上擺著鍋碗瓢盆、雞蛋和面粉,連暖水壺、小奶鍋都擠在一塊兒,像極了老一輩 “怕找不到東西就全擺出來” 的習慣。92 歲的他,手腳早不如從前靈活,拿鏟子的手顫巍巍的,做韭菜盒子時得慢慢挪動,可他總說 “自己做的飯合口味”。
最讓人鼻頭一酸的,是他扣剩菜的模樣 ,一盤看著有些黑乎乎的剩菜,他不舍得扔,找了半截塑料瓶倒扣在上面,動作緩慢卻認真。網(wǎng)友看了直呼心疼:“老藝術家怎么過得這么節(jié)儉?” 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不是 “窮”,是老一輩刻在骨子里的 “不浪費”,一粒米、一口菜,都要好好對待。
就連走路,他也透著 “不拘小節(jié)” 的倔強:腿腳不利索需要助力,沒找到拐杖時,就順手拿起拖把當支撐,一步步走得穩(wěn)當。偶爾有劇組找他拍戲,他也樂呵呵配合,不在乎薪水多少,只說 “想在專業(yè)里多發(fā)光一會兒”;和年輕人相處時,沒半點老藝術家的架子,還會陪著一起吃火鍋,慈祥得像鄰家爺爺。
牛犇住養(yǎng)老院的消息傳開后,不少人替他不值,甚至質(zhì)疑:“兒子怎么不接他回家照顧?太不孝順了!” 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兒子王侃,也是圈里的演員,演過《和平飯店》《繁花》等劇,只是一直不溫不火 , 不是沒資源,是他不想蹭父親的熱度,只想靠自己的演技被認可。
父子倆從沒有過 “綁定營銷”,王侃偶爾會去養(yǎng)老院陪父親吃飯、聊天,卻從不在鏡頭前刻意表現(xiàn)。面對 “不孝順” 的質(zhì)疑,熟悉他們的人替王侃解釋:“牛犇老師自己不想麻煩人,他說‘不想讓兒子為我耽誤事業(yè)’,養(yǎng)老院里有伴兒,比一個人在家熱鬧?!?/strong>
其實,牛犇的選擇,戳中了很多人對 “孝順” 的誤解 ,不是 “時刻陪在身邊才叫孝”,尊重老人的意愿,讓他按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才是更難得的體諒。就像網(wǎng)友說的:“92 歲還能自己做飯、自己安排生活,這不是‘沒人管’,是他有‘不湊合過日子’的底氣;王侃不蹭熱度、偶爾探班,這不是‘不孝順’,是他懂父親‘要體面’的心思?!?/strong>
如今再看牛犇在養(yǎng)老院的日子,沒什么 “老藝術家的落魄”,反倒?jié)M是 “認真生活的熱氣”,顫巍巍翻面的煎餃,是他對 “好好吃飯” 的堅持;用塑料瓶扣住的剩菜,是他對 “不浪費” 的堅守;哪怕住養(yǎng)老院,也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這大概就是老藝術家的底色:從前在鏡頭前,演好每一個角色;如今在生活里,過好每一天日子。沒有星光熠熠,卻比星光更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