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若蘭媽咪,女兒若蘭現(xiàn)在7歲多,正上小學二年級。孩子從出生至今,一直主要是由我在帶。作為一名85后學習成長型寶媽,科學育兒實踐者,我一直主張“科學育兒”。只不過,我的“科學育兒”,并不是“照書養(yǎng)”,也不是對所有打著“科學育兒”旗號的理論都“照單全收”。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就開始學習了解孩子的發(fā)育成長規(guī)律,對于接觸或者了解到的育兒知識仔細甄別,認真揣摩,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反復論證,及時調整。孩子現(xiàn)在7歲多了,身心健康,伶俐懂事,也說明我的養(yǎng)育方式是正確而且可行的。
孩子看中某物,不買就鬧,怎么辦?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家長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你帶著孩子逛街或者逛商場,甚至只是路過某個賣東西的地方,孩子偶然看見了某樣東西,有可能是一件玩具,也有可能是某種食物,就要求家長必須立刻給買,不答應就哭鬧不止。
但是,你了解到這個東西價格稍微有點貴,超出了你的預期,或者家里已經有類似的了,并不是那么迫切的需要它。這時候,你會怎么做呢?會不會跟孩子說“這個太貴了,我們不買”?
實話實說,我會!我家是普通的雙職工家庭,經濟方面不寬裕,但也不至于太拮據。家里也就若蘭這一個孩子,自然也不會太“虧待”她,該滿足的也都會盡量滿足。只是,我認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之后,家長就應該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談錢”,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了。
我始終認為,和孩子“談錢”,并不意味著自己很“市儈”,并不是一件需要藏著掖著,甚至覺得羞恥的事情。相反,我認為和孩子大方談錢,好處多多。比如: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從小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不會大手大腳亂花錢;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不是要什么立刻就要,要留出時間考慮清楚,是否必須要買,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讓孩子學會對比同類型產品,選擇性價比高的那一個。
寶媽用一塊蛋糕,開啟“沉浸式財商啟蒙”!
一提到“教育”,很多人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多么高大上的話題。事實上,真正的教育,從來不在書本里,不在課堂上,而在生活中。比如這里提到的“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說得再高深一點,叫“財商啟蒙”。其實,最適合給孩子進行財商啟蒙的場景,應該在廚房、超市、商場、收銀臺前,讓孩子看見錢如何流動,價值如何交換。用真實生活場景,進行“沉浸式財商教育”,比如,我家若蘭的這堂“一塊蛋糕的財商課”。
我家若蘭一直很喜歡吃小蛋糕之類的甜品。小孩子吃的東西,質量安全一定要有保障。因此,我專門給辦了一家知名品牌蛋糕店的會員卡,隔一段時間,就會帶她去挑選她喜歡的小蛋糕或者其他甜品。有一次(那時候若蘭剛6歲),我去接若蘭放學的時候,她又說她想吃小蛋糕了。我也覺得孩子有一陣子沒吃了,就帶她去那家店買蛋糕。
我們開始是在展柜那邊挑選(小蛋糕不需要預定,店里有做好的,但店里承諾都是當天現(xiàn)做的。不超過6小時),本來都已經差不多挑好了,店員突然指著其中的一款,說那是他們店里推出的新品,這兩天做活動引流,買一送一。
那一款蛋糕和我們本來選的那一款差不多,原本的價格也相差不大,但因為做活動,買一送一,就相當于價格少了一半。我就跟孩子說:“要不我們就試試這款,嘗一嘗他們的新產品味道如何?”孩子本來也是喜歡嘗試不同味道的,又聽店員夸他們的新品是如何如何的好,也就動心了,同意換成這一款。
我們這邊剛商量好,正準備過去給在柜臺里打包打單的店員說我們要買哪一款的,結果那一款蛋糕就被拿走打包了。原來,在外面之前,已經有顧客也選中了那一款,還比我們快一步已經打過單了。而且那個顧客買走的還是那款蛋糕的最后一份。
跟我們推薦的那名店員看到那一款蛋糕已經賣完了,就跟我們說:“不好意思,我們的蛋糕都是當天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現(xiàn)在已經是下午了,今天這一款已經沒有了,明天才會做新的。要不,你們再看看其他的吧。”
我便回頭跟孩子說:“要不我們還是買剛才我們挑的那一款吧?!焙⒆訁s說:“可是我還是想試試這個新口味?!?/p>
我于是給了孩子2個選擇:這一款現(xiàn)在沒有了,要明天才會做新的。你要想嘗試這個味道,就要等到明天或者下次再買。你要是堅持買這一款的話,只能等明天過來買。剛才選的那一款也不能買了,今天就沒有蛋糕吃了。你要是選擇買剛才我們選的那一款,媽媽現(xiàn)在就給你買。但是,這一款就只能等到下次再品嘗了,媽媽不會明天再來給你買。
孩子想了一下,問道:“那下一次是多久之后?下一次這個蛋糕還有嗎?還會買一送一嗎?”
“下一次,至少是一個星期之后,也有可能是更久。至于那時候這個蛋糕還有沒有,還會不會買一送一,就需要問店員小姐姐了?!?/p>
店員小姐姐趕緊說道:“這款蛋糕是我們推出的新品,顧客反饋也很不錯,所以一段時間內肯定都是有的。但是,我們這兩天是推新品做活動,才買一送一的,總共計劃做3天活動,今天已經是第2天了,明天就是活動最后一天,以后就恢復原價了?!?/p>
我回頭跟孩子說:“你都聽明白了?今天買剛才選的那一款,至少一個星期之后,可以繼續(xù)來買這一款,兩次都沒有優(yōu)惠。明天來買這一款,花一份的錢,你可以吃2份蛋糕,但你今天就沒有蛋糕吃了。你自己選擇要哪一種?!?/p>
孩子想了一下,說:“那我們明天再來買這一款吧。”店員小姐姐還來了一句神助攻:“明天好,你們明天10:30之后來,我們明天早上現(xiàn)做的,比晚上放了好幾個小時的那些都新鮮?!?/p>
孩子聽說之后,就決定第二天再來買做活動的那一款,然后高高興興的和我一起回家了。第二天是周六,孩子不上學,寶爸也休假在家,而我需要值班,我便和寶爸交代了第二天上午10:30之后,帶孩子去那家店里買蛋糕。寶爸就問為什么要第二天再去買?我們既然已經去過蛋糕店了,當時為什么不買?孩子就和爸爸詳細講了我們剛才去店里的全過程,并且很開心的說:“我們明天上午再去買,我就可以吃到新口味的蛋糕,只花一份的錢,就可以吃到2份蛋糕,而且還是剛做出來的,更新鮮哦?!?/p>
寶爸聽說后,也欣然同意第二天帶孩子去買蛋糕。孩子買到蛋糕之后,先和爸爸分享了一份,另一份說要留給媽媽。我下班回家,一家三口共同分享了另一份。孩子很開心,說她只是晚了幾個小時,就第一時間品嘗到了新口味的蛋糕,花了一份的錢,就買到了夠全家吃的蛋糕,還享受到了一家人一起吃蛋糕的快樂,這幾個小時的等待,太值了。
不談錢的育兒才是奢侈!普通媽媽分享:如何讓孩子既懂節(jié)省又不自卑?
后來,我們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里面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烘焙區(qū)也有小蛋糕賣。烘焙區(qū)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這些小蛋糕和其他小甜品、面包,都是他們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他們老板以前就是開蛋糕店的,現(xiàn)在承包了這家超市的烘焙區(qū),他們賣的所有產品,都是自己當場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用的材料也都是這家超市里賣的品牌貨,絕對的真材實料。說完,還掀開操作間的簾子,給我們看,有3個糕點師正在里面做甜品呢。我說難怪每次走到這個區(qū)域,都能聞到濃濃的、熱氣騰騰的蛋糕味,原來就是在旁邊先做的呀。
超市的小蛋糕,比那家品牌店的價格相對要便宜一點。我先買了一份,讓孩子嘗嘗味道怎么樣。我家孩子是天生的“小吃貨”,嘴巴比較“刁”,對食物的敏感度相當的高。孩子品嘗后,說并不比那家品牌蛋糕店里的蛋糕差。甚至因為是剛剛做出來的,口感比有時候在蛋糕店里買的放了好幾個小時的還要好。
孩子問我:“為什么超市里的比蛋糕店里的好吃,價格反而便宜呢?”我告訴孩子,單獨開店和在超市里承包一個區(qū)域,成本不一樣的,客流量也不一樣,差不多的產品,商家的利潤也是不一樣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品牌溢價。商家用品牌給產品的質量做擔保,顧客就需要為這份保障付費。超市里的小蛋糕,成本要比蛋糕店的低,又沒有品牌溢價,售價自然會低一些,但質量好壞需要顧客自己甄別。
再后來,我們去那家蛋糕店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孩子想吃小蛋糕了,經常都是在那家超市買。因為孩子知道,產品我們已經嘗試過了,質量也認可,價格又便宜,那對我們來說,性價比更高?;ǜ俚腻X,就能夠得到同樣的東西,既省了錢,又不虧待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撕掉"談錢羞恥"標簽!養(yǎng)出不攀比、會選擇的清醒娃!
許多家庭對“錢”諱莫如深,擔心孩子攀比、焦慮或功利,但真正健康的財商教育始于坦誠溝通。我從來不會避諱和孩子談錢。孩子2歲多開始親子閱讀,我就慢慢的引入了金錢觀、財商教育相關的繪本。4、5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實踐中讓她看到什么是“貨比三家”,用什么樣的方式購買同樣的東西會更“劃算”。
“談錢”不是市儈,而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家長一定要學會把“錢”還原成生活的工具,而非禁忌的話題。比如前面提到的買蛋糕的經歷,本質上是一次完整的“消費者決策模擬”。孩子聽完店員介紹新品、活動規(guī)則,接著對原選款和新品進行價格、口感、新鮮度對比,又了解了活動期限,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下一次是多久之后?心儀的蛋糕還有沒有?我能不能信守承諾?)進行了評估。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第二天花同樣的錢,買兩份更新鮮的,還能和家人一起分享。
這種基于真實需求的情境化學習,遠比抽象說教有效得多。因為在整個決策過程中,孩子不是被動接受“你應該節(jié)約”,而是主動參與“我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我沒有替她決定“我們就買那個便宜的”,而是清晰呈現(xiàn)選項,讓她自己做出判斷。這種“賦權式溝通”,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自主性與責任感。她知道,自己的決定會產生后果,也因此更愿意為結果負責。
孩子這次決策的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自主決策,懂得了“花更少的錢,得到同樣的滿足,是一種智慧,而不是寒酸”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吃到了喜歡的蛋糕,她還懂得了錢是有限資源,需要分配;每一次消費都意味著機會成本,等待可以換來更大的回報,便自然而然的學會了“延遲滿足”。
后來買蛋糕從品牌蛋糕店換成了超市烘焙區(qū),則是通過真實的消費認知訓練,幫孩子構建一個批判性思維框架。孩子學會了用自己的感官和經驗做判斷,理解了“貴≠好,便宜≠差”,不盲目崇拜品牌,并對廣告宣傳保持警覺。這樣就能從根源上杜絕了孩子長大后陷入“偽精致生活”的陷阱,養(yǎng)成“理性消費”的好習慣。
當然,財商教育絕不能走向極端節(jié)儉或冷漠計算,我也不會一味的要求“省錢”,比如:孩子在大街上看到某種美食很想吃,即便價格稍微貴一點,我也會買給她吃。因為我很清楚,孩子此時需要“即時滿足”。
如果孩子和同學一起參加活動,同學人手一份的特色紀念品,孩子想要,我不會拒絕。因為我不想我的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更不想她顯得不合群,甚至可能被同學孤立。
但是,如果孩子看上的是某件玩具等非急需品,我可能會跟她說:“我們在網上查查同款,可能更劃算”,引導孩子理解價格差異,協(xié)商替代方案。同時,會告訴孩子,網上購買,要晚幾天才能到,需要孩子耐心等待。既然答應了孩子會在網上買,就會盡快下單。延遲滿足可以,但決不能失信于孩子。
若蘭開始上小學之后,她開始有了自己的零花錢。她現(xiàn)在的吃穿住行學習等日常消費,都還是由家長負責,所以給她的零花錢并不多。一個星期就10塊錢,她可以自行安排支配。她可以買貼紙、小零食、文具,也可以攢著買更大的東西。每一次支出都是她在演練“優(yōu)先級排序”?;ㄥe了沒關系,只要不危及安全,這就是成長的機會。比如,買了不喜歡的玩具,下次就知道要先試看再買。
若蘭這學期已經升二年級了,按照他們的數學學習大綱安排,這學期將會學習到如何用手里的錢合理分配,購買需要的物品。其實,上學期結束,暑假的時候,老師已經安排了相應的實踐訓練,并把實踐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我家若蘭因為之前已經有過這樣的實踐經歷了,完成的非常好,獲得了“實踐小明星”的獎狀。
接下來我將會逐步引入“儲蓄罐”、“愿望清單”、“分期付款”等概念,后續(xù)可以逐步升級,教她記賬,用圖畫或表格記錄收入支出,開設兒童賬戶,帶她去銀行存錢等等。
最好的財商課,藏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而財商啟蒙的第一步,便應該從大膽的和孩子談錢開始。不要避諱“錢”的話題,更不要把它變成沉重的負擔,而是將它化作一把鑰匙,打開孩子理解世界的一扇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