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字銘文+夫差三叔祖,
這劍憑啥這么牛?
2014年,蘇州博物館從民間征集來一件國寶,當(dāng)人們仔細觀看這把青銅劍時,所有人都震撼了。劍身上密密麻麻刻著兩行銘文,足足75個字!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銘文最長的先秦劍類兵器,更神奇的是,這把劍一舉解決了困擾史學(xué)界多年的難題。這就是吳王余眜劍。
在蘇州博物館西館的“純粹江南——蘇州歷史陳列”中,吳王余眜劍無疑是耀眼的明星,在量身定做的4.8米超高獨立柜中,作為鎮(zhèn)館之寶,與吳王夫差劍等重量級文物一同在蘇博西館展出。
聽說過吳王夫差劍
那你聽說過吳王余眜劍嗎
吳王余眜
何許人也?
他是吳王壽夢的第三子
他的這把佩劍
更是承載了無數(shù)的歷史信息
劍長57.5厘米
寬4.8厘米
窄格圓首
最珍貴的
是劍脊兩側(cè)的銘文
記錄著壽夢、余祭、余眜
三位吳王名
及王位傳承的內(nèi)容
還提及了
伐麻、御荊、御越三場戰(zhàn)役
吳王余眜劍的“超厲害”
就源于這75字超長銘文
銘文記載:
余眜是壽夢之子、余祭胞弟
曾受余祭之命伐麻城、
御荊楚、越人
繼位后鑄此劍自用
左右滑動查看
從人物關(guān)系來看
吳王余眜
是吳王闔閭的叔叔
也是吳王夫差的三叔祖
在吳國的王位傳承中
余眜處于關(guān)鍵節(jié)點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
諸樊、余祭、余眜、季札
壽夢想要把王位
傳給最賢能的兒子季札
季札說什么也不肯接受
于是王位采用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
壽夢傳諸樊
諸樊傳余祭
余祭傳余昩
希望能用這種方式
令王位
最終由季札繼承
但是
在余昩將要把王位
傳給季札時
季札再次堅決不受
這就是“季札讓國”的故事
由此
王位就傳給了余眜的兒子
公子僚
公子僚繼位后
諸樊之子公子光
也就是后來的吳王闔閭
心有不甘
派專諸刺殺吳王僚
奪得王位
這就是著名的“專諸刺王僚”
而闔閭之子
便是后來的吳王夫差
更有意思的是
這把劍意外解決了歷史謎題
《史記》記載:
余祭在位十七年,余眜四年
《左傳》則記載:
余祭在位四年,余昩在位十七年
孰是孰非
這把劍的銘文明確給出答案
公元前538年
伐麻之戰(zhàn)時
余眜還是王子
奉兄長余祭之命出征
討伐麻城、抵御荊楚、抗擊越軍
立下赫赫戰(zhàn)功
這證明《史記》的記載是正確的
一把劍
為史學(xué)爭議畫下句號
成為研究
吳國王位世系、爭霸歷程
及春秋歷史的珍貴文獻
為方便觀眾欣賞這段
先秦劍類兵器中
最長的銘文
西館在展柜設(shè)計上頗費心思
文物擺放通過不同展臺、版面
及文物搭配突出重點
吳王余眜劍
位于展廳中央
采用立式陳列
置于通天徹地、高逾 4 米的
超高獨立柜中
展柜玻璃高度達 4.8 米
四周留白
遠遠就能感受到強大氣場
觀眾平視就能看見銘文
左右滑動查看
更巧妙的是
隨觀賞角度變化
劍因背景不同產(chǎn)生不同解讀
面對春秋刺客故事場景
讓人聯(lián)想到
《史記?刺客列傳》中的
專諸、要離及魚腸劍
第二個角度
轉(zhuǎn)至青銅兵器、樂器展柜前
這把記載戰(zhàn)功、王位傳承的劍
又成為 “兵與禮” 的載體
第三個角度
背景為兵器、樂器兩個展柜后
露出的良渚玉器時
形成先秦時期江南地區(qū)
兩個文化高度發(fā)達時期的對話
側(cè)面體現(xiàn)禮樂制度
一脈相承
如今
這把劍
在蘇州博物館西館展出
劍身依然散發(fā)威嚴光芒
那些模糊的銘文
像古人留給我們的密碼
它們不會說謊
只會默默訴說歲月的故事
透過這把吳王余眜劍
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
目睹那個金戈鐵馬的春秋時代
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來源:文博圈微信公眾號
部分圖文來源:蘇州博物館西館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