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光看罪名就知這不是普通“小錯”。尤其是前兩條,“致人重傷”直接鎖定了事故后果的嚴(yán)重性。無論律師多能說,想在這兩項上“無罪辯護”,難度堪比讓酒精從血液里倒流回去。
兩個月前,一輛勞斯萊斯在澳大利亞街頭橫沖直撞,23歲的華裔女子楊蘭蘭醉酒駕駛,引發(fā)嚴(yán)重車禍。被撞的奔馳司機重傷,網(wǎng)傳甚至面臨截肢,喪失勞動能力。
這起事件迅速登上熱搜,網(wǎng)友炸鍋:誰家姑娘這么猛?開豪車、喝大酒、撞完人還不露臉?
如今,9月26日,案件迎來第二次開庭。結(jié)果呢?楊蘭蘭再次成功“隱身”,法院準(zhǔn)許她缺席,連面都沒露。
唯一的新進展是:她的律師終于知道了她到底犯了哪幾條。
法院首次公布四項指控:
- 過失駕駛致人重傷
- 危險駕駛致人重傷
- 未向警方提供駕駛?cè)嘶蜍囕v資料
- 拒絕接受呼吸測試
更離譜的是后兩項:撞完人,不報名字、不交信息,警察讓她吹氣檢測,她扭頭就拒絕。這一套操作下來,不是“一時糊涂”,簡直是把“我有特權(quán)”寫在了臉上。
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她的身份至今成謎。
23歲,開勞斯萊斯,出事不露臉,律師專業(yè),還能連續(xù)兩次缺席開庭——這背景,比懸疑劇還燒腦。普通人酒駕被抓,恨不得第一時間發(fā)朋友圈道歉求情,她倒好,全程“高冷隱身”,仿佛這場車禍只是別人的故事。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人家不是逃,是在拍《諜中諜》澳洲篇。”還有人說:“建議下次直接申請‘匿名被告’保護,順便申請奧斯卡最佳神秘女主?!?/p>
其實,法律允許被告在特定階段不出庭,并非無法理解。
但問題是——越是躲著不見,越容易激起公眾的想象和反感。尤其是在海外,涉及華人形象的敏感事件,這種“神隱”操作,只會讓輿論雪上加霜。
更諷刺的是,原本可能只是交通肇事,現(xiàn)在卻因為“不配合調(diào)查”“拒供信息”“拒做檢測”等行為,坐實了“態(tài)度惡劣”的印象。法律講究證據(jù),但人心講的是態(tài)度。你越是遮遮掩掩,別人越覺得你心虛,越要扒個底朝天。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代理律師叫John Korn,名字與幾年前高云翔案的辯護律師一致。雖未證實是否同一人,但一聽這配置,就知道團隊不簡單。
有錢請頂級律師,能爭取多次缺席,還能拖慢案件進度——這背后,恐怕不只是“運氣好”那么簡單。
目前,第四項“不當(dāng)駕駛造成人身傷害”已被撤銷,剩下四項仍待審理。
而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10月17日第三次開庭,楊蘭蘭必須親自到場。這意味著,她的“隱身模式”即將到期,再想躲,法院也不答應(yīng)了。
到那時,全澳媒體、全球網(wǎng)友的目光都會聚焦法庭。她到底是何方神圣?家庭背景如何?為何能在異國他鄉(xiāng)如此“游刃有余”?這些問題,恐怕再也藏不住了。
當(dāng)然,我們也要清醒:無論她是誰,法律面前,不該有“例外”。醉駕致人重傷,不是“富二代犯錯”,而是刑事犯罪。再高的資源、再強的律師團,也不能改變酒精對身體的控制,更不能抹去受害者承受的痛苦。
有人心疼受害者,也有人質(zhì)疑:為什么一個中國女孩在澳洲出事,國內(nèi)輿論會如此關(guān)注?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害怕“特權(quán)思維”蔓延。怕有人以為,只要有錢有背景,就能在全球任何地方“犯了事也不用露臉”。
楊蘭蘭或許不知道,她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早已不是那幾項指控,而是公眾對公平的期待正在被一點點消耗。大家不在乎她開什么車,而在乎她能不能被公正對待;不在乎她姓甚名誰,而在乎她會不會被依法審判。
最后,只想說一句:10月17日,法庭見真章。別再玩“神秘”了,該面對的,終究要面對。畢竟,法律不看臉,也不看車,只看事實和證據(jù)。
至于那些還在猜測,她“后臺有多硬”的網(wǎng)友,也別太激動。真正的結(jié)局,不在熱搜,而在判決書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