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聽過老話講,人不吃鹽就沒力氣,頭發(fā)早早變白,時間長了甚至活不下去,咱家里長輩做飯,哪個不得抓把鹽撒進(jìn)去?
可你瞅瞅電視里那山林之王老虎,草原上奔跑的狼群,它們上哪兒找鹽巴去?咋一個個還肌肉發(fā)達(dá),猛得不行,難道它們有啥咱不知道的神奇本事?
不是只有雪花鹽、碘鹽才叫“鹽”,咱們身體真正離不開的,是鹽里的鈉元素。這鈉可是個寶貝,它管著咱身體里水的進(jìn)出,神經(jīng)信號傳遞也得靠它搭橋,肌肉能不能收縮,包括心臟怦怦跳,都離不開鈉離子忙活。
要是真缺了鈉,人確實會覺得渾身軟綿綿,惡心嘔吐,嚴(yán)重了真能危及生命,這可不是瞎說的。
獅子老虎這些猛獸,它們咋補鈉呢?秘訣就在它們的食譜里。人家是正兒八經(jīng)的“食肉動物”,餐桌上擺的是新鮮的熱乎的獵物,比如斑馬、野鹿、兔子。
這些獵物可不是光禿禿的肉疙瘩,它們身體里流淌的血液,那就是一碗濃稠的“天然鹽水湯”,鈉含量相當(dāng)高。還有獵物的內(nèi)臟器官,像肝臟、腎臟啥的,那也是鈉元素的聚集地。
一只老虎撲倒一頭牛,它最先下口吃的是啥?往往是肚子里的內(nèi)臟和熱乎乎的牛血。這一頓大餐下來,不僅吃了管飽的肉,連帶著把身體需要的鈉、鉀等各種礦物質(zhì),都捎帶腳補得足足的。
這就好比咱吃飯,菜和湯都營養(yǎng)齊全,人家動物是連肉帶“湯”一鍋端了,根本不需要額外找個鹽罐子。
說完吃肉的,咱再瞧瞧吃草的動物,比如野牛、羚羊、兔子,它們也不見著去舔鹽石頭啊,不也活得挺滋潤?
它們的路子又不一樣了。植物的鈉含量普遍比較低,光啃草確實不夠。那咋整?它們會主動去尋找大自然提供的“零食”。
很多地方的土地里、巖層里,會滲出含鹽的礦物質(zhì),或者有鹽水湖。你如果去非洲國家公園,常能看到一群群羚羊或者大象,圍在一塊地方使勁舔地上的土,那塊地看起來顏色都和別處不一樣。
它們不是在犯傻,那是在主動補充鹽分和礦物質(zhì)呢!這種地方就叫“鹽漬地”,是食草動物們心照不宣的“礦物質(zhì)補給站”。
甚至有些聰明的猴子,還會想高級法子,研究人員就發(fā)現(xiàn),住在海邊的猴子,會偶爾跑到海灘邊,蘸點海水嘗一嘗,或者吃些含有海鹽顆粒的食物。
森林里的猴子呢,可能會啃點含有鈉的特定植物。人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從大自然里獲取這必不可少的元素。
動物不是不吃“鹽”,而是不吃咱們?nèi)祟惣庸こ鰜淼哪欠N精制食鹽。它們通過自己獨特的飲食方式,從鮮血、內(nèi)臟、或者大自然的礦物沉積中,直接獲取了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鈉。這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們的整個生存模式就和環(huán)境緊緊綁在一塊兒。
我們?nèi)祟悶樯毒惋@得這么“依賴”鹽罐子呢?這得從咱們的進(jìn)化史說起。早期的人類老祖先,生活方式估計和動物也差不多,打獵吃肉喝血,或者找礦物鹽舔一舔。
但后來咱們學(xué)會了農(nóng)耕,開始大面積種莊稼,主食慢慢變成了谷物、蔬菜這類鈉含量比較低的東西。再加上學(xué)會了用火做飯,把食物做熟了,這個過程本身也會損失掉一部分礦物質(zhì)。
咱們?nèi)祟惓龊固貏e“厲害”,為了適應(yīng)長途奔跑和散熱,咱們發(fā)展出了高效的汗腺系統(tǒng),一出汗就會流失大量的鈉離子。干重體力活的工人,夏天出一身大汗之后,是不是特別想吃點咸的東西?
那就是身體在發(fā)出信號:鈉不夠啦,快補點!”所以為了彌補通過飲食和出汗造成的鈉流失,額外添加食鹽就成了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咱們飲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不是動物有啥超能力,而是大家生存策略不同。它們靠著原始食譜和自然環(huán)境,悄無聲息地完成了礦物質(zhì)的補充。而咱們?nèi)祟惸?,則靠著智慧和文明,發(fā)明了“鹽罐”,同樣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