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他們共同的夢想:獨立自主的可持續(xù)事業(yè)
訪談的開始,我通常會問他們:如果你轉型成功,十年后的工作和生活,會是什么樣?
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提到「我希望可以離開平臺,真正做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 可持續(xù)的積累人脈和資源。」
也有人起初話語謹慎,說希望遇到一個價值觀一致的合作者。但聊著聊著,當我們建立起一點點信任,他才輕輕說出「其實,我也想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業(yè),能自己說了算。」好像這句話是在和一位老友分享深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個秘密。
我接著問「你希望那時候,你能賺多少錢?」
這時候,大多數(shù)人會沉默。不是因為沒想過,而是因為答案好像始終沒有定數(shù)。他們想要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有人說「錢不是第一位的,這么多年的積累,我不會餓死,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和同頻的人干一件事?!?/p>
也有人更有規(guī)劃,會用自己十年在平臺的總收入來做參考,眼神堅定,但也坦白「如果轉型第一年能有10–20萬的收入,把基礎立住,就已經(jīng)很好了?!箤λ麄儊碚f,進入中年,職業(yè)逐漸成熟后,內在的渴望也變了。他們不再只追求表面的「更有錢」,而是追求內在的「更自由自主」:
·時間和地點的自由;
·能陪伴年邁父母、長大中的孩子、與自己同樣忙碌的伴侶
·不再陷入內卷與KPI,而是用專業(yè)去積累屬于自己的資源和人脈,真正主導一條差異化的可持續(xù)事業(yè)路徑
Photo By Unsplash
02他們非常清楚不想要什么
當他們描繪十年后的理想生活,眼中是有光的。但一說起當下的狀態(tài),那種光立刻暗下來。我聽到了這些共識性的非常明確的「不想要」:
1.不可控的外部環(huán)境和政策直接影響生活節(jié)奏
2.已經(jīng)影響身體健康的、有毒的內卷文化
3.996帶來的極度消耗,無法長期維持
4.和自身價值觀沖突的辦公室政治
5.毫無意義的畫餅式職級和股權設計
6.一旦離開平臺,就無效的資源和人脈
7.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和家人
而那些已經(jīng)離開平臺的人,大多數(shù)經(jīng)歷了短暫的冰封期——那是一種像一臺跑了太久太快的機器暫停等待重啟的狀態(tài)。但隨后,他們或早或晚會開始慢慢支楞起來,長出新芽。
有人開始鍛煉身體,有人帶父母去旅行,有人重新打理家庭關系。
他們說,這段空窗,反而讓自己看到了CBD寫字樓外更真實的世界,也重新找回了「我還活著」的實感。不是那張工牌,也不是某個職位名,而是那個曾經(jīng)會好奇、會開心、會呼吸的「自己」。
Photo By Unsplash
03轉型的難點,竟然是第一步
外表光鮮的中年高薪者 ,轉型時會有挑戰(zhàn)嗎?
對中年高薪者來說,轉型的難度遠高于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也不同于高潛人才的能力升級。在我看來 , 如果用品牌術語來比喻,大學生求職像是新品上市,高潛躍遷是產(chǎn)品升級,而中年轉型,更像是一個成熟品牌突然宣布「我現(xiàn)在要換個品類了!」(原諒我忍不住用了Marketing的語言,畢竟我也曾是品牌人。^_^)
我問「如果現(xiàn)在有一條路徑,可以讓你實現(xiàn)那個夢想,你覺得它是什么樣的?」
他們大多沉默或迷茫。關于夢想,他們想過很多遍。但關于第一步該怎么走,始終不清楚。轉型的過程,就像一個黑盒。
一位受訪者在視頻會議時笑著調侃自己:「我看了好多自我探索的書……這個屏幕里的還不是全部,屏幕后面還有一疊?!埂肝矣X得可能還得再摸索一兩年,才能更清楚到底要干什么?!?/p>
也有受訪者表示,會開始利用空窗期嘗試一些探索性工作。比如,他最近對很多不起眼的小商業(yè)模式開始感興趣:「幾毛幾塊的產(chǎn)品也能掙錢?太神奇了?!埂肝以谛〖t書上做了個小咨詢,居然有個人打賞了我50塊?!?br/>
但話鋒一轉,他嘆了一口氣說, 語調降低「說實話,雖然探索了很多, 但對這個數(shù)字,我也有點失望……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些持續(xù)的正向反饋。」
如果試著抽離這些對話的內容,遠遠的看著對話中的關系時, 我常??吹絻晒闪α坷丁?strong>對夢想的好奇,和現(xiàn)實中評判「自己不如從前」的自我插刀。來來回回,反復循環(huán),有很多的內在設想和準備,但行動還處于散彈般的探索階段。不太有章法,就會導致預期管理失調,一些本可以慶祝的正向反饋,變成了太多的I'm not Good Enough。
健康、財務、關系、自我實現(xiàn),在這個階段似乎都被攤開來,好像英雄之旅中的更大的挑戰(zhàn),等著我們去整合內在的力量,一一重構。
Photo By Unsplash
04為什么我們會卡在「夢開始的地方?
在訪談的過程中,聽受訪者的故事,我也會問自己:包括曾經(jīng)的自己在內,為什么這些曾經(jīng)帶過團隊、做過億萬級項目、影響過重要業(yè)務的職場精英,一旦遇到自己的轉型,反而遲遲邁不出第一步?
在陪伴我的孩子的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我得以重新感受我們來時的教育之路。我意識到,也許正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成功」過。我們的大腦和行為,特別依賴于這條成功路徑。請感受一下——
· 小時候,父母老師說「要好好讀書,考試做對題,爭取考最好的學校。」
· 找工作時,大家都說「找個收入高、有頭部資源的平臺。」
· 職場升遷時,領導會說「對標行業(yè)最好的案例,超越它。」
我們被訓練了三十多年,總在打勾「正確答案」和超越「別人已經(jīng)走過的路」。
當你決定走出自己內心的夢想之路,去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突然間就沒了「正確答案」可抄,也沒有前人模板。我們的大腦會啟動原始的方式,會非常阻抗你去深究這個課題,止步于轉型第一步要怎么走。
真正需要做的是, 沉下心來研究自我課題的勇氣和韌性, 去現(xiàn)實世界里實踐,構建自己的反思力、決策力,以及對未知的破局心力。請相信,解決辦法遠比問題要多。你過往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有足夠的智慧和可遷移的技能和資源去開始破局。也許你缺的,只是過來人的一些經(jīng)驗,以及同行者的鼓勵。
來源 | 自在Thriving(ID:ThrivingLeadership)
作者 | 自在生活的李聼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