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圈有個明顯趨勢——曾經主打高端的新勢力品牌,紛紛把觸角伸向了中低端市場。小鵬、蔚來、理想、華為這些品牌,以前動輒三四十萬起步,現(xiàn)在開始集體“下探”,殺進20萬甚至15萬以下區(qū)間,讓不少消費者直呼“終于買得起了”。
小鵬的轉變最明顯。以前主推30萬左右的車型,現(xiàn)在通過Mona品牌推出03,殺向10來萬。再推出G7、P7+等車型,價格直接拉到10多萬。
蔚來也不甘示弱,L60、L90加上降價后的ES8,從50萬區(qū)間一路降到20萬左右。
理想也狠,i6以24萬的價格為品牌最便宜車型,而此前L9、L8都在四五十萬價位。
華為鴻蒙智行與上汽合作的尚界,更是把價格壓到10多萬——要知道,以前華為加持的車型至少20萬起步,余承東還曾說“30萬以下賣車虧錢”,如今也加入了中低端戰(zhàn)場。
這些品牌為何集體轉向?原因其實很實在。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經過多年發(fā)展,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成本持續(xù)下降,規(guī)模化生產讓造車成本越來越低。
另一方面,高端市場容量有限,新勢力們在25-50萬區(qū)間“卷”了幾年后,發(fā)現(xiàn)增長空間見頂,而中低端市場才是真正的“大蛋糕”——畢竟國內80%以上的汽車消費都集中在20萬以下區(qū)間,誰都不愿錯過這個龐大市場。
對消費者來說,這自然是好事。以前看中新勢力智能化、品牌力的消費者,常因價格望而卻步,現(xiàn)在能用更實惠的價格買到這些車型。
但對傳統(tǒng)車企和燃油車來說,壓力就大了——中低端市場本是它們的主陣地,新勢力們帶著更智能的配置、更懂用戶的體驗殺進來,價格戰(zhàn)恐怕又要升級。
可以預見,接下來中低端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會更激烈。新勢力們靠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不斷下探價格;傳統(tǒng)車企則要應對產品迭代和品牌轉型的壓力。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這輪“價格下探”無疑意味著更多選擇、更低門檻,買輛智能電動車不再是“奢侈事”。畢竟,科技平權的意義,不就是讓更多人用上好產品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