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苦筍哲學
小 翠
四川省的竹林達1835萬畝,占全國五分之一強,位居第二,分布竹種有18屬118種6變種16變型,無愧于竹資源大省美稱。可以說在眾多竹筍里,我特別喜歡苦筍,苦筍又名甘筍、涼筍、小筍、傘柄竹筍等。在苦筍尚未突破地表之際,是白、嫩、脆、甜之味;待長出地面后,苦筍變得青、老、韌、苦。這樣一來,苦筍、甜筍、甜苦筍之名就反映出深諳季候之名??嘀駷楹瘫究浦駚喛频目嘀駥?原產(chǎn)于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嘀裣矝鏊?耐瘠薄,多生長在高寒深壑山區(qū)。竹筍里面含有很多有益身體的成分,所以四川人都知道它有食療之功,清熱利尿、活血祛風,是春末夏初時節(jié)的好菜。四川苦筍產(chǎn)量驚人,一畝山地的苦竹可以出產(chǎn)1500—2000斤。由于成都市場罕見苦筍,多年前我每臨清明節(jié)前后到川南出差考察,總要買上一二十斤帶殼的苦筍回家,成了習慣。那種奇妙的、反復在舌尖挪移的苦、澀、甘、香之味,而且還有點麻嘴,是在于筍子含有一種可以刺激巨噬細胞生成的糖苷物質(zhì),這也是苦竹得名之源。
清代惲壽平《花果蔬菜冊頁》之一 (天津博物館 藏)
在我眼里,苦竹天生就散發(fā)淡淡的憂郁氣脈。細長的竿子,竹節(jié)似有滄桑的抹痕,比起普通竹子來,其顏色更顯暗沉,更乏晶瑩通透,那分明是一種歷經(jīng)風霜雨雪、飽嘗世間種種況味的沉郁,風里的竹葉,發(fā)出的聲音從無亮色。而不同的竹筍,普通竹筍的筍籜(筍殼)呈淡黃色略帶褐斑,而苦竹筍外觀最直觀的特點在于:筍籜呈濃淡不一的深褐,密布紫黑色斑點。
成書于6世紀的《齊民要術》就寫道:“二月,食淡竹筍。四、五月,食苦竹筍。蒸、煮、包、酢,任人所好。”自古以來的食筍之俗,到此明確了苦竹筍也堪食用了。我以為,食苦習俗的形成,未必是窮苦所致,恰恰是飲食文化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味蕾追求階段。
南北朝謝靈運的萬言長賦《山居賦》曰:“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边@是說苦竹可分二箭,有大葉苦箭與細葉笄箭,味覺上還有青苦竹、白苦竹、紫苦竹、黃苦竹的“四苦齊味”。南朝戴凱之著的《竹譜》為中國最早的竹類專著,就認為苦竹“苦實稱名”,稱之為苦竹,名副其實。
1935年周作人《苦竹雜記》,引述了一番古籍,指出:“《寶慶會稽續(xù)志》卷四《苦竹》一條云:‘山陰縣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則越自昔產(chǎn)此竹矣。謝靈運《山居賦》曰,竹則四苦齊味,謂黃苦,青苦,白苦,紫苦也。越又有烏末苦,頓地苦,掉顙苦,湘簟苦,油苦,石斑苦??喙S以黃苞推第一,謂之黃鶯苦。孟浩然詩云‘歲月青松老,風霜苦竹余?!嘀裼羞@好些花樣,從前不曾知道,頓地掉顙云云仿佛苦不堪言,但不曉得味道與蕺山的蕺怎樣?!都翁尽肪硎咧v竹的這一條中云:‘苦竹亦可為紙,但堪作寓錢爾?!?紹興制錫箔糊為‘銀錠’,用于祭祀,與祭灶司菩薩之太錠不同,其裱褙錫箔的紙黃而粗,蓋即苦竹所制者歟。我寫雜記,便即取這苦竹為名。”對于苦竹的諸種認識功用,逐一羅列齊備,這也顯示出,越人對于苦竹的認識與運用,獨步天下,而周作人的美學志趣在此,以苦為名頭,這也是向古隱士致意。在古代詩歌中最早提及苦筍的,應是李白。其《山鷓鴣詞》中寫道:“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此詩大約作于安祿山反叛之前,涉及池州的苦竹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被肅宗疏遠,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奔赴秦州。杜甫寓居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三個多月,寫詩近百首,《苦竹》作于詩人自秦州至成都的旅途之中,托物言志,沉郁頓挫,傲岸而峭拔。人生天地間,不斷漂泊無依的境遇下,欲學苦竹孤守而避世,獨愁而讓苦悲加諸于己,成為杜甫橫渡苦海的不二法門。陸游《苦筍》詩中“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的價值向度,似乎暗合了杜甫的命運。
因為味苦而隱喻寂寞、困厄的人生,古代文人自然不會放棄這一托物言志的物象。明代學者、官員陸樹聲《苦竹記》也指出,在江南的官署西南角,竹子叢生,出自敗磚之間,既不是處于復垣重鎖,又不生長在溪谷巖陸,顯得散漫無收,卻無人去砍伐,因為它完全是苦的,而經(jīng)過的人正因為苦而輕視它。我讀《莊子》,正好看到關于味道的話,有感而發(fā)做了這篇游記??嘀裰?啟發(fā)了陸樹聲的哲思:苦澀的雖然被放棄,還免于砍伐,近似于莊子所言“以無用為用者”。
唐代懷素《苦筍帖》(上海博物館藏)
苦竹對于四川人而言不可或缺,苦筍是盛夏時節(jié)的消暑神品。在樂山一地,苦筍的集中產(chǎn)地有五通橋、九峰、凌云,峨眉山,以及沐川縣幾個萬畝苦筍基地。恰如當?shù)厝怂?酷愛苦筍,是對四川文化的尊重。嘉慶戊辰版《長寧縣志》曰:“苦筍,甘苦相濟,味美迂回,食品之最佳者?!薄坝鼗亍倍?才是妙處。流行的苦筍酸菜湯、苦筍炒肉、苦筍燒排骨、苦筍燒鱔魚,就是四川之外無從復制的美味。尤其到了宋代,詩人們往往劍走偏鋒,味蕾同樣繞開唐詩,竭力在極端味覺的溝壑內(nèi)外探索、品味??喙S之味,怎么能從“老饕”蘇東坡的舌尖逃逸呢?
元豐元年(1078年),時任徐州太守的蘇東坡寫《春菜》,就回憶起家鄉(xiāng)眉州的苦筍:“久拋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他是苦苦想念苦筍和江豚而不得,準備要寫出一篇文章后,直接就辭官回家了。但他的學生黃庭堅心知肚明,就和詩回應東坡,調(diào)侃說:“您如果真為了苦筍而辭官,那明天就趕緊把青色長衫脫了……”后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一生也沒有回到家鄉(xiāng)眉山,他再沒有機會重溫苦筍之樂。倒是黃庭堅,晚年在戎州(今宜賓市)為官數(shù)載,本地出生的“一味甘寒”的荔枝、“蘭膏墜發(fā)紅絲亂”的龍眼,還有他倡建的曲水流觴流杯池,痛飲川南美酒之余,安可一日無此君!他品苦筍而豁然,于是借唐代詩人蕭昕《苦筍賦》所寫苦筍“苦而有味”的品格,遙想自身雖遭貶謫卻心若明月,寫下了千古名篇《苦筍賦》:
余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詞曰:
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鐘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肴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玫之與夢汞,又安得與之同年。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固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嘗與之下。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李太白曰:“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p>
黃庭堅像
《苦筍賦》約書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紙本墨跡,縱31.7厘米,橫51.2厘米,行書,11行181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行書中宮緊縮、四角開張,神閑而意秾,體現(xiàn)了北宋尚意書風的特點。不懂苦筍的人,是??心瞎险也坏降胤较驴?自然不諳苦筍的三昧。比如宜賓長寧縣的苦筍,香氣和味道極其獨特,聞起來有淡淡的苦氣,入口即有苦味,咀嚼回味甘甜,故俗稱“甜苦筍”??喙S這等豐富的、多層級美感,又豈是一個“苦”字就能囊括的!
黃庭堅由此大加引申,認為“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高明之士自然無須多說了,中智之人聽的時候似乎大體明白,可惜退而思之則又迷惑了,下智之人則只信耳朵聽來的傳聞,卻不相信親眼所見,如此頑固不化,就不可救藥了。這里化用了《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之理。最后,他引用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中詩句“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苦筍的諸種妙處,真不為外人道也。
南宋學者樓昉《崇古文訣》稱,此賦“文字簡嚴,微有譏諷?!彼未苊堋洱R東野語》卷十四《諫筍諫果》載:“世傳涪翁喜苦筍,嘗從斌老乞苦筍,詩云:‘南園苦筍味勝肉,籜龍稱冤莫采錄。煩君更致蒼玉束,明日風雨吹成竹?!瓏L賦苦筍云:‘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于是世以‘諫筍’目之’。”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小苦而反成味”,但這分明是一個可以“活國”的苦筍哲學。
黃庭堅還喜歡用生姜絲加醋來拌筍,如此嗜“苦”不斷,幾乎成癮。他還寫作了《書自作苦筍賦后》,把江南、黔中所生長的苦筍與蜀地苦筍逐一作了口感之比。結(jié)論是:蜀地苦筍不僅能多多食用,而且采食期較長,且“味猶甘苦相半”:
余生長江南,里人喜食苦筍,試取而嘗之,氣苦不可于鼻,味苦不可于舌,故嘗屏之,未始為客一設。雅聞簡寂觀有甜苦筍,每過廬山,常不值其時,無以信其說。及來黔中,黔人冬掘苦筍,萌于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而春則不食。唯僰道人食苦筍,四十余日,出土尺余,味猶甘苦相半,覺班筍輩皆苦淡少味。蓋神農(nóng)之所漏,有莘庖圣所未達者耶!故作此賦,以曉蜀人。方苦筍時,礱姜和醢,然茅火中而薦之,日食百數(shù),至老不可食而后已,未嘗能作病也。
黃庭堅苦口婆心,“以曉蜀人”,多食苦筍不會致病。如今看來,蜀人并未辜負他的一番心腸。
2024年我去宜賓市長寧縣一帶采訪,長寧縣位于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帶,地勢南高北低,竹海茫茫,四季蒼翠。長寧苦筍如果與浙江、福建、貴州、云南和四川省內(nèi)其他地域的苦筍比較,最大的特點在于長寧苦筍具有回味甘甜特性,香氣獨特,聞起來有淡淡的一股“苦氣”,入口即有苦味,回味甘甜,香氣漸起。稱之為“甜苦筍”,實至名歸。長寧縣苦竹種植面積7.8萬畝,擁有標準化苦筍筍用林基地1萬余畝,年產(chǎn)帶殼鮮苦筍3.89萬噸,產(chǎn)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區(qū)市,直接產(chǎn)值2億多元。長寧苦筍而引發(fā)的苦筍哲學,我以為在宜賓這座肩負著守護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重任的城市,意義十分深遠。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力推長寧苦筍:“竹筍,諸家惟以苦竹筍為最貴……四川敘州宜賓長寧所出苦筍,彼人重之。宋黃山谷有苦筍賦云:‘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反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疾人……食肴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
由此可見,川酒與苦筍,才是二塊聞名遐邇的金字招牌。
如果說黃庭堅《苦筍賦》的立意,不過在于由苦筍抒發(fā)了一通治國用賢的道理再以道理曉人,那么這則《書自作苦筍賦后》,就是從實用的角度落筆了,足可與蘇東坡的《豬肉頌》相頡頏。《苦筍賦》托物寓意,旨意鮮明;《書自作苦筍賦后》文辭通達,運思縝密。兩者體現(xiàn)了文體與語言之間的不同倚重,可謂是彪炳史冊的“苦筍二重奏”。
苦筍哲學就此在蜀地拔地而起。除了詩人陸游《苦筍》感嘆的“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之外,更能夠讓人們明了“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的勁節(jié)與修為。而在峨眉山、瓦屋山一帶,那里的苦筍名氣雖不及川南長寧苦筍那般廣遠,但卻蘊含著峨眉、瓦屋的奧義,竹子與漫天的霧靄、云霞、佛光相互絞纏,總是在人們味蕾的深處而游走……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言苦竹與苦筍不合時宜:“世情好甘軟,道味屬艱難”。我們對面苦竹,如此積淀而成的苦筍哲學,況味似乎就不僅僅是“味猶甘苦相半”了。
敬告:本文已經(jīng)成都日報授權轉(zhuǎn)載,未經(jīng)原發(fā)媒體成都日報授權,請勿轉(zhuǎn)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5年9月16日第8版
作者:小 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