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企業(yè)內部的“勵志小故事”,讓西貝再次被推上輿論風口。9月下旬,西貝官方公眾號“西貝品味早讀”發(fā)布的視頻中,前店長劉某霞講述的“一碗湯換一套房”傳奇,本想傳遞服務精神,卻因邏輯硬傷與合規(guī)爭議炸上熱搜 。
視頻里,劉某霞回憶:2002年至2004年,她為一位內蒙古大爺提供便利,允許“一碗羊肉湯加一碗涼湯只算一碗錢”,還長期幫其打包標注食譜的餐食。大爺感動之余,提出將北京一套一室一廳房產贈予她,17歲的她婉拒后便與大爺失聯(lián)。
離奇劇情未獲認可,極目新聞評論區(qū)滿是質疑。有網(wǎng)友直指邏輯漏洞:“主動省湯錢的大爺,怎會輕易送出北京房產?”更關鍵的時間線矛盾浮出水面——若2004年劉某霞17歲,2002年她僅15歲便已在西貝工作,這與《勞動法》禁止招用未滿16周歲未成年人的規(guī)定明顯沖突,“童工疑云”迅速發(fā)酵。
雪上加霜的是,這已是西貝兩周內第二次輿論危機。9月23日,該公眾號發(fā)布的《7歲的毛毛:我以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貝了……》因過度煽情遭全網(wǎng)吐槽,最終被迫刪除,此次“房產贈與”故事被網(wǎng)友調侃為“災難故事會進階版”。
面對質疑,西貝客服回應稱視頻為“真人真事”,但強調是“內部舊內容,非對外營銷”??僧敱粏柤啊巴ぁ眴栴}時,客服僅以“不清楚”搪塞。據(jù)悉,劉某霞已于2025年3月離職,原門店也表示“不了解細節(jié)” 。這種“認故事不認細節(jié)”的回應,反而激化了公眾不滿。
網(wǎng)友的憤怒,實則源于對品牌長期的信任透支。消費者真正關切的,是預制菜信息不透明的焦慮、高價菜品與“現(xiàn)做”體驗的落差,以及品牌擴張中誠意的流失。反觀同行老鄉(xiāng)雞,公示預制菜比例后客流回升15%,更凸顯西貝“沉迷講故事”的錯位。
雪上加霜的是,西貝近期負面纏身:有律師以“虛假宣傳”為由起訴,要求其公示預包裝食材信息并賠償三倍消費額;兒童餐還被曝西蘭花產地與廣告不符,涉事產品累計銷售超4000萬份。而創(chuàng)始人賈國龍此前面對爭議時,曾被曝威脅起訴羅永浩等人,被指“與消費者嚴重脫節(jié)”。
正如網(wǎng)友所言:“西貝的菜未必是真菜,但公關是真的菜。”消費者想要的從不是魔幻傳說,而是明明白白的消費——菜單標注現(xiàn)炒與預制菜區(qū)別、開放后廚接受監(jiān)督、徹查“童工疑云”并公示結果。這些實在整改,遠勝十個感人故事。
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破碎卻在瞬間。當餐飲品牌沉迷編織童話,遺忘“安心吃飯”的核心需求,裂痕便難以彌補。西貝若想挽回人心,與其續(xù)寫傳奇,不如用合規(guī)經(jīng)營與透明服務,補上信任的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