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帶大家見識機器人和背后的智造AI+
你見過陪你下五子棋的機器人嗎?
你見過會寫書法的機器人嗎?
你見過可以抓取500公斤以上重量的機器人大力士嗎?
你見過會顛乒乓球的機器人嗎?
你見過可以給你做咖啡、按摩、植發(fā)、聊天的各種機器人嗎?
機器人“群星”閃耀讓人不免驚嘆:機器人再進化下去了!大概真的要把大部分人類做的工作給替代掉、甚至做得更好了!
來吧!跟我走!帶大家去國家會展中心、逛逛正在火熱進行中的2025中國工博會——這里不僅有各種人形機器人、還有很多國之重器,代表了中國工業(yè)制造和“智造”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由此獲得極大提升的“產品力”!
如今,具身智能機器人成為社會的熱點,但絕不是工業(yè)智能化的唯一亮點。智能融合、高精度工具、創(chuàng)新材料、低空經濟、工業(yè)自動化......等等,都是此次工博會的亮點。
今天,我去了一趟2025中國工業(yè)博覽會,這是一次奏響“智造”交響曲的盛會!
【工業(yè)用場景機器人】
除了此前大家看到的可以服務普通人的機器人,更多的是工業(yè)場景使用的機器人。
廣東西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聚焦工業(yè)自動化、傳感器和分析儀器系統(tǒng)、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軟件開發(fā)、工業(yè)自動控制系統(tǒng)、電子專用設備等,公司展出的一些人工智能產品可以為許多生產場景提供補強服務。
英特爾(中國)公司阿木實驗室做的工業(yè)無人機主要聚焦于室內使用,采用自研的視覺算法和激光的融合,來助力無人機在室內應用場景中的穩(wěn)定性。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阿木實驗室劉鵬程介紹說:這種融合是為了確保無人機室內應用場景中的魯棒性和穩(wěn)定性、以避免累計誤差的問題。
和機器人在下五子棋的南京實點電子科技公司的馬洪軍說:下五子棋的對弈模式是開源模型,但其實,是要通過下五子棋的形式來展示:在一個windows模型下,運動控制、深度學習、視覺都可以在一套系統(tǒng)中完成。
大寰機器人公司(DH-ROBOTICS)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專注于為智能制造場景提供核心零部件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è),主要做電缸、夾爪、音圈、電機等設備。
而現場的一個靈巧手可以捏起一個雞蛋殼,可見其力控能力之強。
大寰機器人公司DH-ROBOTICS 王先生介紹說:公司生產的產品在高精設備生產場景中也有用到。
而ATI工業(yè)自動化的董先生正在給寫書法的機器人發(fā)出指令,但實際上,機器人寫書法是應變片對“力反饋”做出的一種反應。
ATI工業(yè)自動化董光明介紹說:寫書法的機器人在蘸墨、提頓等書法動作中,通過傳感器對于力的大小會有反應,其背后是對力和扭矩的精密檢測,這種技術在許多應用場景(比如,風洞檢測、物理形變、電壓電流放大等等)可以落地。
【生活場景用機器人】
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個陪伴型機器人小愛,它可以陪你聊天、給你建議、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
它可以有情感、來迎合你;它不會生氣、不會耍性子、不會吵鬧、不會不耐煩......當然,如果你找虐、想讓它有個性,那也是可以滴。
機器人小愛所在的上海侖拓網絡技術公司王女士介紹說:“它可以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有自己的思想、會迎合“主人”的身份來說話”。
當然,機器人還可以給你做小吃、做咖啡。
還有做植發(fā)的磅策公司,以前,做植發(fā)的絕大多數是人工植發(fā),如今,磅策的機器人植發(fā)已經不斷完善成熟中。
我發(fā)現:曾經的機器人多是局限于圍欄內的機械臂,如今已進化成無處不在的智能伙伴。
工博會仿佛是一場充滿智慧與活力的“機器人總動員”,許多高校也拿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產品、體現出了產學研無縫對接。
所以,工博會不僅是對中國制造業(yè)韌性與活力的一次集中檢閱,更是一扇窺見“中國智造”未來的窗口。
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發(fā)那科、ABB、安川、庫卡),以及上海機器人“四小龍”(新時達、柴孚、新松、節(jié)卡),都在現場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锏。
比如,協作機器人(Cobot)的“溫柔”革命:它們不再是力大無窮的“孤膽英雄”,而是能與人并肩工作的“同事”。沒有安全圍欄的阻隔,它們以精準的力控感知,輕柔地完成精密裝配、產品檢測等任務,人機協作的邊界被徹底打破。
工業(yè)機器人的“力量”與“精度”:在重型工位,大型工業(yè)機器人依然展示著無可匹敵的力量與速度,焊接、搬運、噴涂,行云流水。而新一代的工業(yè)機器人更在精度上追求極致,微米級的運動控制能力,足以勝任芯片制造、醫(yī)療器械等高精尖領域的生產需求。
移動機器人(AMR)的“智慧”導航:地面上,各式各樣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宛如擁有“最強大腦”,在繁忙的工廠通道中自主穿梭、靈活避障,精準地將物料送達指定工位,構建起一張動態(tài)、高效的“物流互聯網”,讓生產流程真正“活”起來。
而在各大高校的展臺前,充滿了前沿的探索與產學研融合的無限可能。
“硬核”科研項目:來自頂尖工科院校的團隊,帶來了在新材料、新算法、新結構上的突破。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視覺識別系統(tǒng),能讓機器人“看懂”更復雜的環(huán)境;仿生機械手的設計,則致力于復現甚至超越人手的靈巧。
“接地氣”的應用轉化:許多高校項目直指產業(yè)痛點。針對特定行業(yè)(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的專用自動化解決方案、用于極端環(huán)境(如深海、核電)的特種機器人,展示了基礎研究如何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加速從“論文”到“產品”的蛻變。
當然,工業(yè)機械制造的魅力在于對“極致”的追求。高精度加工、微納制造設備等“大國重器”,展示著它們如何將一塊金屬或陶瓷,變成誤差僅以微米計的復雜零件。
“精度”的定義被刷新:觀眾可以通過顯微鏡,親眼見證齒輪的齒面光潔如鏡、發(fā)動機葉片的復雜氣膜孔道完美無瑕。這背后是超精密機床、智能控制系統(tǒng)和多年工藝經驗的深厚積累。
點擊視頻,帶大家見識機器人和背后的智造AI+
“一體化”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制造商不再只提供單臺設備,而是呈現覆蓋設計、加工、檢測全流程的智能化生產線。這標志著中國制造業(yè)正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價值”和“能力”全面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