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需要一場“古文運動”。
9月10日,第二屆中國酒文化大會在貴陽舉辦,中國酒業(yè)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在大會上發(fā)表名為《中國酒文化學的基本形態(tài)》的主題演講,其中充滿了對當下酒文化所面臨問題的思考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展望。
“酒以載道,文以化人?!贝髸陌俗种黝}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韓柳發(fā)起的古文運動,以“文以載道”為旗,滌蕩六朝文章浮華駢儷之風,讓文章重歸經世致用的質樸本質。
而今天的中國酒業(yè),仿佛也深陷于文化失語的困局中,勸酒灌酒的陋習被錯當文化內核,過度包裝的營銷淪為 “炫技駢文”,傳統與現代的割裂讓消費者漸生疏離。
當“酒文化≠酒桌文化”的自省被重新提出,當“敬、誠、義、正、長”中國酒文化核心價值被清晰點明,當“走出一條中國酒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行業(yè)展望被首次提出,我們看到,這篇檄文直指行業(yè)文化認知的核心病灶,以去偽存真、歸本溯源的鮮明態(tài)度,掀起了一場堪比唐代韓柳古文運動的酒界文化革新。
文化失語的“駢文”之弊如何破局
一切的問題,都是文化的問題。消費端的畸形認知與營銷端的虛假表達相互纏繞,讓酒文化背離了本真價值,也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漸行漸遠。當下酒行業(yè)面臨的嚴重問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六朝時期的“駢文”之弊,浮夸空洞,矯揉造作,繁禮大于務實。
在消費端,以量為尊的畸形認知根深蒂固,混淆著酒文化的糟粕與精華。
在不少消費場景和地區(qū),“過量飲酒=誠意”“能喝=有面子”的畸形邏輯仍根深蒂固,勸酒、灌酒等酒桌陋習被錯當作“酒文化”的核心。這種認知偏差,本質上是對酒文化的嚴重誤讀。對此宋書玉深刻提出,“酒桌文化不是酒文化”。
而在營銷端,不少行業(yè)從業(yè)者為這種畸形的酒文化推波助瀾,原因是未能深刻理解酒類消費的底層邏輯,宋書玉指出,“少(單次喝酒量的少)飲才能常飲,常飲一定多買,過量一定是少(消費頻次的少)飲,少飲一定是少買”。健康的飲酒文化,不僅要滿足健康生活的理念,更要讓人消除“腐敗、功利、陳舊”的排斥心理。
營銷端的過度宣傳遮蔽了真實的酒文化價值。有的動輒標榜“宮廷御用”“千年秘藏”,有的沉迷“天價包裝”“稀缺炒作”,有的刻意綁定“商務應酬”“公款消費”,其目的均在于混淆視聽,將白酒塑造成脫離大眾的奢侈品符號,強化白酒的功利屬性。
這種營銷方式不僅脫離了消費本質,更讓消費者難以感知酒的真實價值。隨著政策與消費習慣的變化,這種畸形的營銷迅速失去受眾,成為行業(yè)變革期內率先倒下的品牌。
隨著社會進步,酒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發(fā)生根本變化。政策層面,2011 年醉駕入刑壓縮了非理性飲酒場景,2021 年《民法典》明確勸酒追責更從法律層面否定了灌酒=誠意的陋習邏輯,從根源上擠壓了畸形酒文化的空間;消費人群方面,80后、90后成為消費主力,“利他為主”轉向“悅己為主”,“少喝酒、喝好酒、健康飲酒”成為新需求。
如果從業(yè)者繼續(xù)固守“缺酒時代”的思維慣性,即重產量、輕品質,重應酬場景、輕情感價值,既未能剝離文化糟粕,也未能回應時代需求,必將導致行業(yè)陷入“老客戶流失、新客戶難獲”的困境。因此,行業(yè)亟需一場回歸本真的“新文化運動”。
中國酒文化的溯源與正本
現在讓我們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中國酒文化學的基本形態(tài)》上,作為十四五收官之際中酒協對中國酒文化的總結之作,它體現出行業(yè)對酒文化的深度思考。
它的價值首先在于指明了中國酒文化的群飲文化基因。
宋書玉認為,中國酒文化的底層邏輯是“集體和諧主義”,與西方酒文化“個人自由主義” 的自飲邏輯不同,其核心可概括為“感恩互敬、分享表達、利他為主、兼顧悅己”,具體落地為“敬、誠、義、正、長”五字準則。
敬是感恩分享,誠是待人真摯,義是肝膽相照,正是飲而有節(jié),長是情誼綿長。這五字準則,既是對“以酒會友、以酒表意”傳統的提煉,也適配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需求,構成了中國酒文化不可替代的精神內核。
其次,它明確了中國酒文化的核心,即中國酒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傳承、選擇、整合的飲酒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統組成。
宋書玉指出,中國酒文化是消費文化,我們的生產文化和經營文化都是以消費文化為中心的。對從業(yè)者而言,中國酒文化是以消費為中心,貫穿生產與經營的價值系統。
活動開場的詩酒文化視頻中有這樣一句話:“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酒是一個證明?!?/strong>我們從中看到,中國酒文化的堅韌性,來自于延續(xù)一萬年不間斷的釀造傳承,更源于儒家“酒以成禮”理念支撐的群飲倫理,這種以“敬、誠”為核心的禮儀規(guī)范,讓群飲超越了物質消費,成為情感聯結的載體。
因此,哪怕經濟飛速發(fā)展不斷沖擊傳統消費習慣,哪怕東西方交流激烈碰撞,哪怕90后、00后形成了從“利他為主”向“悅己為主”的消費邏輯轉變,以“群體和諧”為底色的中國酒文化不會輕易改變,這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之一。
酒業(yè)“古文運動”的當代鏡鑒
當20家白酒企業(yè)半年度報表較去年出現整體規(guī)模萎縮,甚至多家企業(yè)都出現前所未有的負增長時,悲觀情緒便產生了。有人認為,白酒作為傳統消費行業(yè)是不是已經日薄西山,面對這樣的負面情緒,《中國酒文化學的基本形態(tài)》以穿越萬年的超遠視距,為悲觀者提振信心。
“超越常態(tài),就是中國酒文化的根本動力?!?/strong>
宋書玉認為,酒的功能價值始終在于讓人們從理性壓力中解脫,獲得情感釋放、靈感迸發(fā)與心靈慰藉。酒的核心價值始終是“美好生活的組成”,而非“應酬工具”或“身份符號”。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份超越常態(tài),我們既熱愛美酒,也要理性飲酒。能否處理好酒與人的關系,將會成為決定中國酒文化未來發(fā)展的關鍵。
作為歷史悠久且深入大眾的消費組成部分,酒對于一個民族文化的影響遠超過這個行業(yè)本身,對待酒的態(tài)度,可以折射出大眾對待生活、對待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酒文化的正本清源,其影響意義可能會擴散到對消費觀念的重新思考,對社會關系的重塑。
中唐后期,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文人發(fā)起古文運動,《答李翊書》《題歐陽生哀辭后》《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等作品的流傳,逐漸豐富也點明了古文運動的思想內核。其雖始于文學,卻在文風改革中衍生出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進而成為一種影響全社會思想浪潮的運動。
而今天,中國酒業(yè)“古文運動”的火種也在多個地區(qū)點燃,除了中酒協發(fā)表的《中國酒文化學的基本形態(tài)》之外,茅臺今年五月率先提出回歸到“酒以成禮、酒以養(yǎng)老、酒以成歡”的初心,為行業(yè)提供了一條從產品經濟向文化經濟轉型的可行路徑,持續(xù)引領行業(yè)向更具人文溫度、生態(tài)韌性和全球影響力的方向發(fā)展。
與古文運動不同的是,在古代文章始終是少部分人表達的權力,而今天酒文化的受眾則波及全體國人,或許中國酒文化的價值重塑也要像古文運動一樣持續(xù)數個世紀,但我們相信,抓住“集體和諧 + 悅己需求”的核心,用真實價值替代浮華宣傳,白酒便能真正成為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