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
[東晉]葛洪 撰 王明 校釋
鳳凰出版社
2021年10月
內(nèi)容簡介
最近,圍繞“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的真假之爭,迎來定論。
還記得6月初的時候,“青海發(fā)現(xiàn)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的消息引發(fā)關注。
有人堅信石刻為古跡,有人則懷疑石刻是現(xiàn)代人偽造,誰都說服不了誰。
為此,來自歷史學、文字學甚至地質(zhì)學領域的專家紛紛下場,引經(jīng)據(jù)典,各抒己見,而后沖上熱搜。
終于,答案出爐。
經(jīng)國家文物局組織多領域?qū)I(yè)人員調(diào)查研判,認定該石刻為秦代石刻,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這期推文,文脈君不和大家聊那些艱深復雜的科學檢測和嚴謹論證,就說一個有趣的話題:
“秦始皇,你差人跑這么遠,到底要采什么藥?”
且不說長生不老藥是不是存在,即使真的有,你派出去的使者就一定能認出來嗎?
當然不能。原因很簡單,稀罕玩意兒,大家都沒見過。
但你還真別說,真的有人見過,不僅見過,還把“仙草”的樣子以及生長環(huán)境都給記錄下來了。
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葛洪。翻開他的《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卷專門寫“仙藥”。
可惜秦始皇的年代沒有這本書,不然一定奉為至寶。
比如秦始皇派人去東海,茫茫大海,該往何處去尋?
葛洪在這本書里就說了,有一種石象芝,生長在沿海的名山以及島嶼邊緣有巖石堆積的地方。
它的形態(tài)如同有頭尾四肢的肉塊,非常類似生物,依附在大石上,多位于高聳險峻之地,有的倒懸仰附在巖石上。
紅色的像珊瑚,白色的像切開的脂肪,黑色的像澤漆,青色的像翠鳥羽毛,黃色的像紫金,都晶瑩剔透如同堅冰。
看到了,別猶豫,盤它,盤它,盤它。
再比如,秦始皇叫人往西上昆侖山,飛起玉龍三百萬,沒找著藥,就該凍個半死。
書里又說了,還有一種玉脂芝,生長在蘊玉的山中,常處于高險之處,玉膏流出經(jīng)過萬年以上,便會凝結(jié)成芝。
這種仙藥形態(tài)類似鳥獸,顏色不固定,大多似山玄玉或水蒼玉的色澤。
找到了,快下手,采它,采它,采它。
有人就說了,不是采藥嗎,怎么搞得跟直播“剁手”似的,還得搶單,有那么著急嘛。
葛洪表示,還真有!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說,發(fā)現(xiàn)仙藥本就不易,要不是長期齋戒達到至精境界,并佩戴“入山靈寶五符”,也見不到這類仙芝。
凡是發(fā)現(xiàn)各種芝草,要先將“開山卻害符”貼上,這樣它們就不能隱藏或化形消失了。
之后慢慢選擇吉日,設醮祭祀用酒肉祈禱后再采摘,采摘時都要正對日光禹步閉氣前往。
一言蔽之,費老鼻子勁了。
秦始皇最終沒能“剁手”成功,空留一座石刻,成了他“購物車”里永遠無法結(jié)算的孤品。
所以別再笑始皇大叔不懂科學了,他只是缺一本包郵的《抱樸子》罷了。
作者簡介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市)人,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y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所著《抱樸子》為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代化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葛洪還撰有醫(y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備急方》三卷,內(nèi)容包括各科醫(yī)學,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記載?!墩y(tǒng)道藏》和《萬歷續(xù)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種。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王子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