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一個人演了一個角色,能演到骨子里嗎?
孫彥軍可以。他演劉備,不是“演”出來的,是“活”出來的。94版《三國演義》里那個仁義寬厚、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劉備,成了幾代人心中的“正派天花板”。
可誰能想到,這位把“仁德”演進DNA的演員,后來干脆不演了——轉(zhuǎn)頭去當校長,一干就是十幾年。
這操作,比劉備“攜民渡江”還讓人意外。
近日,73歲的孫彥軍出現(xiàn)在廣東亞視演藝職業(yè)學院的開學典禮上,白發(fā)蒼蒼,但精神矍鑠。面對新生,他金句頻出:“辦學和演戲本質(zhì)是相通的,都是在塑造人?!?/p>
這話乍一聽像雞湯,細品卻有味道:一個演了一輩子別人的人,晚年卻開始親手“塑造”別人的人生。
很多人以為,演員轉(zhuǎn)行當老師,頂多是客串幾節(jié)課,混個頭銜。但孫彥軍不一樣,他是真刀真槍地干。
2000年,53歲的他,在演藝事業(yè)如日中天時,突然“退圈”,南下東莞,在一片荒地上創(chuàng)辦了廣東亞視演藝職業(yè)學院。那會兒,連導航都搜不到這地方,更別說招學生了。
別人問他圖啥?他說:“我演了一輩子人,現(xiàn)在想培養(yǎng)人?!?/p>
這話聽著像情懷,但辦一所民辦高校,可不是靠情懷就能撐下來的。資金緊張時,他抵押房子;師資不夠時,他親自打電話,請來《三國演義》劇組的老戰(zhàn)友陸樹銘(關(guān)羽扮演者)等人來站臺教學。
這陣仗,活脫脫是現(xiàn)實版“桃園三結(jié)義”——只不過這次,兄弟們結(jié)盟是為了教書育人。
有趣的是,這位把劉備演成經(jīng)典的演員,卻告誡學生:“別學劉備,他有局限?!边@話一出,全場愣住。
在他看來,劉備重情義、有胸懷,但戰(zhàn)略短視,最終功敗垂成。他告訴年輕人:“讀《三國》,學的是格局和擔當,不是照搬套路?,F(xiàn)在是短視頻時代,不是三國亂世,你拿個雙股劍去面試,HR都得報警?!?/p>
這話既幽默又清醒。他不讓學生模仿角色,而是學會從角色中提煉精神內(nèi)核——比如劉備的“以人為本”,轉(zhuǎn)化成教育上的“以學生為本”;比如“三顧茅廬”的誠意,用在請好老師、建好課程上。
他甚至把片場經(jīng)驗搬進課堂,搞出“片場式教學”:實訓基地當教室,影視劇拍攝當作業(yè),老戲骨當導師。學生不是在背臺詞,而是在“實戰(zhàn)”中學會表達、協(xié)作、抗壓。這哪是上學?簡直是“演藝界的黃埔軍校”。
在流量為王的今天,很多藝術(shù)院校忙著“造星”,恨不得把每個學生都包裝成網(wǎng)紅。但孫彥軍反其道而行之。他拒絕商業(yè)化運作,堅持“育人而非制器”。在他看來,演員不是流水線產(chǎn)品,教育也不是快消品。
“最好的表演,是培養(yǎng)出超越自己的學生?!边@句話,是他對教育的最高理解。沒有KPI,沒有熱搜指標,只有時間的沉淀和人格的塑造。
如今,這所曾建在荒地上的學校,已遷至肇慶,專業(yè)從表演拓展到電競、智能影像、數(shù)字媒體等前沿領(lǐng)域。孫彥軍沒固守“老本行”,反而大膽跨界,搞“藝工融通”。這思路,比某些只會炒人設(shè)的“教育家”高明多了。
孫彥軍的故事,像一劑“清醒劑”。在這個人人都想速成、爆紅、變現(xiàn)的時代,他用12年校長生涯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不是你演過多少爆款劇,而是你有沒有為別人點亮一盞燈。
從“塑造角色”到“塑造人格”,他完成了一場靜悄悄的“價值躍遷”。別人演劉備,演完就完了;他演完劉備,卻把自己活成了“仁義”的延續(xù)。
73歲了,他還站在講臺上,給年輕人講《出師表》,講“鞠躬盡瘁”,講為什么做人比演戲更重要。
這哪是退休?這是換了個舞臺,繼續(xù)演他的“大戲”。而這場戲,沒有劇本,沒有導演,只有初心。
所以,下次你再說“這人演得太假”時,不妨想想孫彥軍——有的人,不是演得太真,而是活得,太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