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籃圈子可是夠熱鬧的,話題全都炸在了中鋒這個位置上,李月汝、韓旭、張子宇、劉禹彤,四大高塔齊聚一堂,大伙原以為這是妥妥的鼎盛時代,結果呢,宮魯鳴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選人糾結,高原集訓沒適應、熱身賽配合不濟、張子宇的狀態(tài)拉胯,甚至他最近都開始對外發(fā)言,說女籃“人才匱乏”,這一下搞得輿論都懵了,你說巧不巧,才剛被夸完中鋒多,是要擺爛還是另有盤算
先來細拆一下問題,宮魯鳴心里的最佳人選無疑是張子宇,這位“女版奧尼爾”體格聽著有點唬人,300斤、2米多、天賦在線,可場上各種情況一不對味,打得那叫一個難受,無論是速度、配合還是籃下對抗,都暴露出驚人短板,別的不說,亞洲杯上被后衛(wèi)連續(xù)強拉強拽,這鏡頭多少有點魔幻,說好的身體碾壓力呢,球迷現場都炸了,甚至不少人上了“強烈吐槽模式”,直接刷屏質疑當初選她到底圖了啥
對比之下,劉禹彤其實一直是被低估的那一檔,這位24歲的2米01中鋒,身體不虛、體重接近100大關,但最讓人欣慰的是她的靈活性,別以為高個胖子就一條直線,她打球反而很有“位移感”,能跑能拼,技術細膩,護球、背身、籃板這些細節(jié)都比張子宇靠譜,不少老球迷看了比賽直接點贊回懟,問就是女籃真正的移動堡壘,尤其青年賽對日本時硬生生打成bug,力量用得太順了,基本能硬鋼任何對手中鋒
要說優(yōu)勢,那就是三條核心,第一條,劉禹彤大賽經驗擺在那里,年齡比張子宇大6歲,心理成熟,場上不會輕易被對方情緒帶跑,關鍵時刻敢拿、敢扛壓力,這對國家隊可是剛需沒商量;第二條,籃下技術細膩,護球穩(wěn),身體對抗自帶buff,關鍵時刻搶球不掉,籃板基本不被對手偷走,這點簡直就是后場球員夢寐以求的保險箱,第三條,身體對抗能力真的強,別看張子宇塊頭驚人,但一對比,劉禹彤靈活又有力量,上肢爆發(fā)比張子宇高一個檔,防守端能頂能協(xié)防,攻防切換不拉胯
問題來了,宮魯鳴要不要直接把劉禹彤擺首發(fā),甚至和韓旭組個組合拳,其實從歷史經驗來看,女籃想跑起來打流暢攻防,純靠一個“站樁型”中鋒很容易被爆防守漏洞,去年亞洲杯小組賽就有前車之鑒,被對方外線球員逮著空位就是一頓投,而劉禹彤的特點,正好能彌補這種尷尬,跑得出、頂得住,還能替主力調動節(jié)奏,對于教練組來說,這是天然的戰(zhàn)術修復包
別以為這只是簡單的人事調整,其實背后是宮魯鳴執(zhí)教理念的碰撞,畢竟這幾年國內大個子球員風評兩極,張子宇的話題性很強,球迷也容易被她的身體天賦吸引,但打到國際大賽,光靠體重和身高真的不夠用,對手針對性很強,靈活型甚至能爆你一頓,反倒是劉禹彤這類技術全面、經驗豐富的功能型中鋒才是國家隊真正的剛需,帶來的是持續(xù)輸出而不是一味賭概率
當然,派韓旭劉禹彤齊上場也不是沒有風險,韓旭的投射和策應很亮眼,但協(xié)防轉換有時也會掉鏈子,籃板壓力依舊不小,關鍵在于全隊能不能打出整體配合,新晉核心和老將磨合期必然有波折,這對教練團隊是技術活,球迷不少在場邊瘋狂對噴——到底誰該首發(fā),誰能當關鍵先生,風評一夜逆轉也不是沒見過
說到底,選人這事也不是誰的錯,全靠場上表現和配合出來驗貨,不管張子宇當初被推上風口浪尖,還是劉禹彤突然被挖掘為核心潛力,本質還是要看誰能把體系盤活,別光看一兩個鏡頭就下結論,球迷也該多點耐心,聯(lián)賽、集訓、熱身賽這些數據和細節(jié)都比口水戰(zhàn)更有參考價值,歷史上女籃從鄭海霞到陳曉麗,真正打出國際高度的都是極致融合,而不是單點爆發(fā)
至于宮魯鳴是不是“后悔”自己的選擇,外界猜得熱火朝天,實則遠不如場上局勢直接,畢竟現在女籃正處于陣容升級期,各種磨合都在不可避免地拉扯陣容厚度,中鋒會不會成為最終制勝法寶,還真不好說,拋開情緒,我們需要的還是場上真章,敢于多試、多拼、更換思路,用劉禹彤、韓旭這種靈活強硬型搭配或許是眼下最佳解法,下一步就看宮指導敢不敢放手一搏
最后,站在懂球的角度看,女籃新中鋒時代才剛拉開帷幕,別因為一兩個人的場上表現就斷言大勢已去,現在的陣容儲備在亞洲是頂標水平,關鍵還是要讓最合適的人被用到最正確的戰(zhàn)術里,擺爛不如擺陣,少點吐槽,多點實戰(zhàn),以賽驗貨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