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一場異言的引入
一次無聲的對話
穿行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如同進入了一個由王澍定義的哲學世界。在這里,路徑是迷宮,墻體承載著時間的重量,建筑并非被建造,而是從土地的記憶中蘇醒。
當目光轉向山坡之上,隈研吾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悄然伏于茶園之間。初見之時,人們很容易視其為王澍建筑世界的一次唱和。但當身體浸入其中,深刻的“異言”便開始浮現(xiàn)。這并非一次簡單的風格并置,而是深刻的哲學詰問:
在普世技術的浪潮中,如何回應建筑的在地性?在一個由圖像主導的時代,如何捍衛(wèi)建造的真實性?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如何重構山水精神?
同一份來自東方的問卷,卻誕生了兩種大相徑庭的哲學回應: 一個走向了實體的沉重,另一個走向了現(xiàn)象的輕盈 。象山之巔的 無聲對話,從此開始。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鳥瞰
01
關于“在地性”的辯論
—— 物質(zhì)的深耕 vs 符號的重寫
▲象山校區(qū)建筑的墻體局部
建筑應該全然地屬于當?shù)兀€是僅僅是關于當?shù)氐囊环哉f?
王澍的回應,更像是一場耐心的考古。他以拾荒者的姿態(tài),從江南大地被遺忘的角落,拾取那些承載著真實生活痕跡的物質(zhì)殘片。這些舊磚、斷瓦、殘損的木料,并非被視為廢棄物,而是被看作這片土地最誠實的記憶。
他將這些破碎的時間與記憶重新組織起來,讓建筑成為一座記憶的復合體。墻體由此成為這片土地的年輪,一道道砌筑的痕跡,便是一次次對過往的追認與重構。
他的建筑,并非關于此地的一篇注腳,它就是此地本身,從土地的物質(zhì)性中重新生長而出。
▲民俗藝術博物館局部
隈研吾則選擇成為一位優(yōu)雅的譯者。從江南文化的肌理,提煉出“瓦”這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語匯。他并未沉湎于“瓦”的物質(zhì)過往,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被當代轉譯的文化符號。
他用一種普適性的技術語言——精密的懸掛系統(tǒng)——將“瓦”這一古老的詞匯,從其沉重的歷史中解放出來。一片片瓦被重新編碼、組合,編織成一張全新的、輕盈的皮膚。
這并非要復刻一段歷史,而是要重寫一種意境。隈研吾的建筑,由此成為一篇關于此地文化的雋永說明。它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對這片土地的一次溫柔言說。
▲民俗藝術博物館的瓦懸掛系統(tǒng)
02
關于“建造真實性”的辯論
—— 實體性的生長 vs 現(xiàn)象性的轉譯
▲象山校區(qū)建筑屋頂?shù)淖兓?/p>
面對建筑“真實性”的追問,王澍選擇將建筑視為一種“生長之物”。設計的思考與建造的行動,在此并非涇渭分明的上下游,而是在營造的現(xiàn)場,相互滲透,彼此生成。
象山校園中蜿蜒的路徑,便是在這場對話中誕生的。其形態(tài)并非源自圖紙的先驗命令;每一級臺階的頓挫,每一個轉角的遲疑,都是身體的真實感知向土地發(fā)出的詰問。
建筑的真實,由此被一寸寸地編織進材料的記憶與工匠留下的痕跡之中。這是一種在過程中浮現(xiàn)的真實,無法被圖紙全然預言。
▲象山校園的變化
隈研吾則在象山的回應中,展現(xiàn)了另一條路徑。在這里,建筑的真實,并非誕生于營造的漫長過程,而是閃耀于最終被感知的、輕盈的現(xiàn)象學效果之中。
設計的“知”是一個被預設的、關于光影與透明性的夢境;而建造的“行”,則是動用一切現(xiàn)代技術,將這個夢境忠實地轉譯到現(xiàn)實世界中的實踐。民俗藝術博物館的瓦網(wǎng)就在這種思想中誕生。
▲民俗藝術博物館內(nèi)景
瓦從物質(zhì)的歷史與構造的宿命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純粹的文化符號。它被轉譯、重寫,編織成一張巨大的、半透明的光影紗幕,其唯一的使命,便是調(diào)節(jié)光線,過濾風景,為體驗者營造一個被精心守護的、均質(zhì)而寧靜的內(nèi)在世界。
建筑的意義,最終歸于其所創(chuàng)造的氛圍。這是一種現(xiàn)象學層面的真實。
▲民俗藝術博物館外景
03
關于“山水精神”的辯論
—— 身體的漫游 vs 視覺的凝視
建筑的營造,最終要回歸到身體的感知?!吧剿钡木瑁且环N不可預知的動態(tài)體驗,還是一種被靜觀的和諧氛圍?
▲象山校園一角的變化
王澍將“山水”理解為一個動詞。在他營造的世界里,山水精神并非被框定于畫框之內(nèi),而是需要在行走中被身體不斷發(fā)現(xiàn)的體驗。
象山校區(qū)是一座邀請人漫游、甚至迷失的迷宮。路徑并非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展開敘事。身體在穿行、轉折、上下的求索中,成為丈量空間的尺度。
空間的意義,不在于某個終點的完美圖景,而是在與建筑、庭院、山坡的一次次不期而遇中,被主動地感知和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充滿時間性的體驗,是園林敘事的當代回響。
▲象山校區(qū)教學樓內(nèi)部
隈研吾則將“山水”凝練成一個靜謐的名詞。在他構建的場所中,山水精神并非在身體的跋涉中被探尋,而是在靜觀中被心靈感受的意境。
一張巨大的視覺濾網(wǎng)覆蓋在民俗藝術博物館之上,將外部世界的紛繁柔化、打散,均勻地灑入由連續(xù)坡道和菱形網(wǎng)格構成的、充滿韻律的內(nèi)在世界。身體被平緩地引導,而非被挑戰(zhàn)。建筑成為一個邀請人停留、凝視的場所。
▲民俗藝術博物館平面圖
▲民俗藝術博物館內(nèi)部坡道
一種被精心守護的安寧,一種近乎永恒的靜謐。這便是他對山水的回應,一種屬于“觀”的詩學,是隈研吾對日本美學中“間”與“靜”的當代詮釋。
結語
一方水土,兩種回響
有一種真實,誕生于營造的漫漫過程,邀請身體在王澍的迷宮中漫游。亦有一種真實,閃耀于最終呈現(xiàn)的結果,讓精神在隈研吾的光影中凝視。這是當代東方建筑在面對“傳統(tǒng)”這一母題時,展現(xiàn)出的兩條殊途:一條走向實體的深處,一條走向現(xiàn)象的遠方。
這場在象山之巔的無聲對話,真正的價值并不在于評判高下。它的可貴,是以極高的水準,將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化為一段可被我們親身感知的空間旅程。
面對未來,東方的建筑將走向何方?是在王澍的“重”中,繼續(xù)深耕土地的記憶?還是在隈研吾的“輕”中,探索現(xiàn)象的無限可能?或許,允許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哲學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彼此凝望,本身,就是一種更為深邃的智慧。
▲象山校區(qū)一角
▲民俗藝術博物館內(nèi)景
引述資料:
1.《虛擬城市 / 王澍》
2.《造房子 / 王澍》
3.《負建筑 / 隈研吾》
4.《走向一種批判的地域主義:抵抗建筑的六個要點 / 弗蘭姆普敦》
5.《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 / 王澍+陸文宇》
6.《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的‘成長’,2007與2021對比》
7.《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 / 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務所》
編輯 | 李宇飛
責編 | 陳 諾
初 審 | 袁兆童
終審 | 黃 山
- End -
內(nèi)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chǎn)權,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chuàng),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wǎng)絡整理, 如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