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成語庫里藏著一批 “叛逆分子”。
它們看著像隨口說的家常話,有的甚至帶著點小詼諧,要是沒人說它是成語,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想到這句話居然是正經(jīng)成語。
不信?我們來盤一盤——看完你可能會笑出聲:“這也能算成語!”
1. 喝西北風
這四個字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沒飯吃,只能靠喝風填肚子,形容日子過得特別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jīng)常用這句特口語的話來抱怨自嘲,相信不說沒幾個人會把它當作成語。
著名的主持人央視撒貝寧,就曾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誤判其非成語,經(jīng)蒙曼教授現(xiàn)場糾正,引發(fā)廣泛討論。
2. 張三李四
就是指普通人、隨便某個人,比如咱們說 “張三李四都知道這事”,意思就是不管誰都清楚,沒啥特指。
為啥不像成語:直接把 “張三”“李四” 這倆最常見的人名湊一塊兒,跟平時聊天說 “張三今天請假了”“李四買了新衣服” 似的,連點兒成語該有的 “結(jié)構(gòu)感” 都沒有,更像隨口喊的代稱,誰能把它和成語聯(lián)系起來?
我以前經(jīng)常說這個詞,有次語文課上老師要我張啥李啥填空,我填了這個,老師批評了我,說這個不是成語,正確答案是張冠李戴。
現(xiàn)在想想,老師你還我分。
3. 賊去關門
含義:小偷都走了才想起關門,比喻事情都發(fā)生了才補救,根本沒用。
出自宋代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里面寫 “賊去后關門”,專門諷刺那些 “馬后炮” 的行為。
“賊”“關門” 都是天天能碰到的詞,描述的就是 “家里進了賊,事后才關門” 的生活場景,直白得跟說大白話一樣,沒有傳統(tǒng)成語那種 “繞個彎子講道理” 的隱喻感,讓人忍不住犯嘀咕 “這真的算成語嗎?”
4. 從井救人
原義強調(diào)盲目行動,比喻做好事不講方式、不顧后果,于人無益反而危及自身。后來語義慢慢發(fā)生的了變化,如今是側(cè)重冒險救人。
最早是《論語?雍也》里孔子討論的:“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意思是就算告訴仁人 “井里有人”,他會跟著跳下去救嗎?后來就演變成 “方法錯誤的救人”。
想想 “跳井救人” 這操作,也太 “傻” 了,自帶 “反向智慧” 的笑點,讓人忍不住想 “誰會真這么干?。俊?/p>
5. 床上安床
在已經(jīng)有床的地方再放一張床,比喻做多余的事,跟 “畫蛇添足” 一個意思。
這個其實我認為是這些里面最像成語的一個詞了。床上再放床,一看就懂,就是在吐槽這人咋這么多此一舉,傻乎乎的。
6. 又弱一個
又少了一個人,用來哀悼有人去世,該表述僅適用于哀悼場合,注意并不適用于普通人員變動場景。千萬不要在工作中,生活中,因為一個人的調(diào)動離開,大發(fā)感嘆說又弱一個。
該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三年》,里面說 “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本來是哀悼晉國大夫叔向的弟弟去世。
就因為 “弱” 的古義不常用,現(xiàn)在讀著總讓人鬧笑話,以為是 “誰又變?nèi)趿恕?,完全沒有 “駕鶴西去”“與世長辭” 那種哀悼成語的莊重感,因此才會讓人理解錯。
7. 佛頭著糞
“佛頭” 是神圣的象征,“著糞” 卻是特別粗俗的行為,倆放一塊兒,像故意說臟話似的,反差大到讓人不敢信。
該成語出自宋代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里有個故事:崔相公進寺廟,看見鳥雀在佛頭上拉屎,就問和尚 “鳥雀有佛性嗎?” 和尚說 “有”,崔相公又問 “那它為啥往佛頭上拉屎?” 和尚答 “那它為啥不往鷂子頭上拉?,因為佛性慈善,能容眾生"為解,鳥雀正是因知佛不計較方擇此排泄。
因此這個成語原指佛像頭頂被泄物沾染,卻不計較的包容,后來比喻在美好的事物上添上丑惡的東西,把好東西弄臟了。
8. 蛤蟆夜哭
出自蘇軾的寓言《艾子雜說》,里面講了個特別逗的故事。
艾子在海上過夜,聽見水下有哭聲,仔細一聽,是鼉(tuó,類似鱷魚)在哭,便好奇問它。得到的回答是因為龍王下令 “水族有尾巴的都要殺”。
很快艾子又聽見另一個哭聲,是蛤蟆在哭,就問 “你都沒長尾巴,你哭啥?”
蛤蟆說 “我現(xiàn)在是沒尾巴,可我怕龍王翻舊賬,算我當蝌蚪時的賬啊!”
這蛤蟆的 “無厘頭擔憂”,比喻沒根據(jù)的憂愁和恐慌,就是 “庸人自擾” 的意思。
9. 加減乘除
“加減乘除” 就是咱們上數(shù)學課,做題時天天用的數(shù)學術(shù)語,純純的 “功能性詞語”,哪兒有半點兒成語的 “文化感”?任誰也沒有把它當作成語吧!至今我看到它甚至都會覺得 “這是硬湊的成語。”
可它確實是正常成語,出自明代王九思在《端正好?次韻贈邵晉夫歸隱》里寫 “端的是太平人物,誰想道命兒中加減乘除”。
后來居然把 “數(shù)學運算” 用來形容人生的得失起伏,后來也比喻各種事情的變化,或者處理事情的辦法。
10.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 就是個具體的稱呼,跟 “圣誕老人”“灶王爺” 似的,是 “專有名詞”,根本想不到這也是成語。
該成語出處唐代李復言的《續(xù)玄怪錄?定婚店》里,講了月下老人的故事:他手里拿著紅繩,只要把紅繩系在男女的腳踝上,不管倆人隔著多遠,最終都會結(jié)婚。
咱們平時總說 “月老牽紅線”,卻很少有人知道 “月下老人” 是正經(jīng)成語,指傳說中管人間婚姻的神仙,后來也用來指代媒人,咱們常說的 “月老”,就是它的簡稱。
看完這 10 個成語,是不是越看越驚訝?打破了咱們對 “成語” 的刻板印象。
其實像這樣 “不像成語的成語” 還有不少,你還知道哪些?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