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找到已經無人問津的盤江橋時,還不知道這座橋背后居然有這么多故事。我來到這里時,橋下只有一名孤單的釣魚佬,盤江橋顯得有點落寞,但徐霞客來到時,“日過牛馬千百群,皆負重而趨者”,盤江橋上川流不息。若時光倒轉到抗戰(zhàn)時期,盤江橋更是“滇黔鎖鑰”,日軍多次轟炸,國軍重兵防守,哪怕是后來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盤江橋仍然是兩軍爭奪的要塞,可見如今看似冷清的盤江橋,歷史上其實無比輝煌。
靜靜地橫臥于青山綠水間的盤江橋,退出歷史舞臺已經50多年了,但在過去近400年間,這座鐵索橋是茶馬古道上重要樞紐,而在80多年前,這座鐵索橋是兩軍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
明崇禎元年(1628年),貴州安(南)普(安)監(jiān)軍副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后升貴州布政使)仿云南瀾滄江鐵索橋,始建盤江鐵索橋,三年后才竣工。
據(jù)國家圖書館藏《鐵橋志書》記載,盤江鐵索橋建成后極為壯觀,僅建造用鐵至少162000斤。橋面鋪木板兩重,橋兩旁既有鐵鏈為欄,又有交錯的細鏈為護欄。估計朱家民也沒想到,他修建的這座貴州最早的鐵索橋,400年后居然還橫跨在北盤江上。
橋建好沒幾年,驢祖徐霞客來到了這里,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過盤江鐵索橋,寫下了一篇數(shù)百字的《游盤江橋日記》,詳細記載盤江鐵索橋始建時間、建造緣起、建成形制及周邊古跡。
徐霞客之后,盤江鐵索橋多次出現(xiàn)在史書、圖畫和詩詞中,清順治九年至十年(1652—1653年),明末清初著名孝子、畫家黃向堅由蘇州吳縣赴云南白鹽井迎父歸鄉(xiāng)過往盤江鐵索橋,作《尋親紀程》《滇還日記》和尋親圖冊。今貴州省博物館藏有黃向堅的一幅《盤江圖》立幅,就是黃向堅所作,圖中真實刻畫了盤江鐵索橋的形制與周圍景觀。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貴州詩人吳中蕃過盤江橋,作詩一首,序中盛贊盤江鐵索橋為“西南奇勝,當以此為最”。詩中又有“昔人勞創(chuàng)始,萬古險夷初”“念窮高岸后,力借補天余”,贊美之詞溢于言表。
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滇緬公路成為我國主要的國際通道,黔滇公路作為滇緬公路的延伸線,承擔著大量國際援華軍用、民用物資運輸任務,而盤江橋因其重要位置,成為日寇不惜代價亦要破壞的我后方運輸線的重要軍事目標。
盤江橋因其重要位置,成為日寇不惜代價亦要破壞的我后方運輸線的重要軍事目標,多次對盤江橋進行轟炸,1941年,日軍出動9架飛機終將橋炸毀,為維持交通,這里一度改為浮橋,1942年在美軍工程師和工兵的幫助下重建。
1949年11月,潰敗的國民政府軍第10集團軍89軍企圖炸毀盤江橋,未遂,僅炸毀鐵橋下游約500米處的預備橋,現(xiàn)橋墩猶存。1950年,人民解放軍派第17軍49師145團2連駐守盤江橋。
沒了解盤江橋的歷史前,我有點奇怪為什么這座冷清的橋梁橋墩上會有“忠于職守、固若金湯”的標語,了解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僅僅幾十年前,這里可是重兵把守的軍事重地啊。
解放后,為適應320國道日趨繁重的運輸任務,1971年在鐵索橋上游1公里處動工修筑了一座124米的鋼筋混凝土空腹式雙曲拱橋連接黔滇公路,從此盤江鐵索橋便退出了交通要道的歷史舞臺。
后因為修筑馬馬崖電站,為保證通航,雙曲拱橋于2014年5月初拆除,改線在下游500米處的320國道公路復建大橋連接兩岸交通,即現(xiàn)在的新盤江橋。
蓄水后的馬馬崖電站淹沒了老盤江橋,盤江橋在原址上加高橋墩,橋身整體提升15米,成為了今天的樣子,我們至今可見水中的橋墩舊址和兩旁的崗亭。
雖然屢建屢毀,但從明末至今,盤江橋就一直橫跨在北盤江上,從最初的鐵索橋到現(xiàn)在鋼索吊橋。
盤江橋的兩岸,有三塊文保碑,分別是晴隆縣的“盤江石刻群”,安順市的“關嶺盤江橋”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貴州-盤江橋石刻群”,三塊碑說明盤江橋連接黔南州晴隆縣和安順市關嶺縣,這里也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
茂盛的植被已將茶馬古道和摩崖石刻掩蓋,不認真看還很難發(fā)現(xiàn)。從明末建橋以來,很長一段時期盤江橋是黔地通滇的必經關梁,引無數(shù)文人名士“打卡”贊譽。其中不乏朱燮元、傅宗龍、張鏡心、張鶴鳴、錢士晉、龍文光等達官顯要,也有張瑞圖、董其昌、王鐸等著名書畫大家。
后人盛贊朱家民建盤江鐵索橋有“補天”之功,為其建祠立像,還在橋頭西岸巖壁塑朱家民像。
清朝成書的《明史》《黔書》《黔南識略》,以及康熙年間的《貴州通志》,咸豐年間的《興義府志》和《安順府志》等貴州地域古今各類志書都有盤江鐵索橋的相關記載,后人歌詠稱贊之詩詞文賦更是難以統(tǒng)計。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用較大篇幅記述此橋,并盛贊盤江鐵索橋“是一座結構上較大、建筑藝術處理很好的橋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徐霞客給我們的啟示。要不是打卡了此橋,我也不知道一座如今看起來已經冷冷清清的盤江橋,原來卻有如此輝煌的歷史,不僅是貴州歷史上第一座鐵索橋,還是茶馬古道上的樞紐橋,更是抗戰(zhàn)時期的英雄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