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突降,校長致辭時兩度婉拒撐傘,堅持與新生一同淋雨——山東大學開學典禮上的這一幕在社交媒體上刷屏。雖然也有人質(zhì)疑此舉有“作秀”之嫌,但更多的人點贊校長的“親民”與“擔當”,認為這是“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將這一行為簡單定義為“作秀”,或許忽略了教育場景中儀式感的價值。當校長選擇與萬名新生共同置身雨中,這本身代表了一種姿態(tài):拒絕特殊照顧,傳遞平等理念,展現(xiàn)共情能力。對于初入大學的學生而言,這種具身化的儀式體驗,往往比言語說教更能觸動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校方并未要求學生一同淋雨,“現(xiàn)場備有雨衣,也未禁止學生打傘或離場”。正因此,學生們的反饋多為點贊與感動。
其實,類似做法并不陌生。從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入駐小紅書直面學生訴求,到復旦大學校長在畢業(yè)典禮上與學子俏皮“比心”,高校管理者正嘗試以更年輕化、平視化的方式構(gòu)建師生關(guān)系。這一次,李術(shù)才校長在雨中許下的承諾——共讀經(jīng)典、共同奔跑、共攀高峰、共飲咖啡、共話成長,若能從儀式走向日常,是高校管理理念轉(zhuǎn)變的又一生動個案。
當然,真正的平等理念,遠不止于一場典禮上的姿態(tài)。它更應(yīng)浸潤在校園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是選課系統(tǒng)中對學生興趣的真誠回應(yīng),是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的專業(yè)與及時,是就業(yè)季里溫暖有效的陪伴。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在小紅書上從“食堂加面點”到“提高博士生津貼”的有問必答,武漢工商學院校長四年回復三萬條學生短信的堅持,這些個案都表明:教育者的公信力,源于對每一個平凡訴求的重視。
雨會停,典禮終將落幕。在“共淋風雨”之后,如何讓學子們在學習生涯中持續(xù)感受“風雨同舟”,這需要教育者將典禮上的承諾,轉(zhuǎn)化為日常教育工作中秉持一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所以,開學典禮上這場雨的真正意義,取決于雨后能否生長出更為堅實的教育實踐。當平等的理念從儀式現(xiàn)場走向校園日常,從象征姿態(tài)化為具體行動,這場雨才真正潤澤了教育的土壤。
原標題:《上觀時評|為什么說“共淋一場雨”是“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欄目主編:簡工博 文字編輯:謝飛君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陳永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