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今天,中國科技館主辦全國科普月“同上一堂科學課”主題活動,活動特別邀請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楊利偉,為青少年帶來一堂航天主題科普課。南理工實小作為“中國航天教育聯(lián)盟?!背蓡T,成為全國直播活動分會場之一,開展了系列主題科普活動,帶領學生同步追“星”。
“還記得我們的‘太空小精靈’嗎?”隨著學校李睿老師的提問,屏幕上出現(xiàn)了“田園一號”立方星研制歷程的影像——作為全國首顆小學生參與研制的科普立方星,“田園一號”承載了全校學子的科學夢想。
從衛(wèi)星研制歷程、組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到它成功進入太空后傳回的信號,每一段記憶都格外清晰。同學們目光緊追畫面,心中頓時燃起了與“田園一號”緊密相連的航天夢想?!昂⒆觽儚男l(wèi)星研制的歷程到關鍵節(jié)點,到衛(wèi)星最后的發(fā)射,孩子們都全程參與學習,當年這批孩子大部分已經(jīng)上高中,這段經(jīng)歷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攻堅克難?!蹦暇├砉ご髮W實驗小學科學教研組組長吳凡說。
現(xiàn)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的志愿者走進課堂,為同學們帶來了桌面衛(wèi)星的科普介紹。結合模型與示意圖,大學生志愿者從桌面衛(wèi)星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出發(fā),耐心拆解各部分如何模擬真實衛(wèi)星的功能,讓原本抽象的航天概念變得直觀易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大一學生蔡詩怡說:“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乘組成員,王亞平帶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當時就向我們展現(xiàn)了非常神奇的實驗,這些都是我們在地球上沒有辦法看到的現(xiàn)場。那時候我7歲,我就覺得太空是非常奇妙的,就產(chǎn)生要探索太空的夢想。我考上了南航機械工程專業(yè),我們的航天器是由無數(shù)部件組成,我們會去研究結構,還會設計部分材料、組裝等。同時,也希望我們能給大家普及航天知識,在小朋友心中種下航天夢,以后能為我們的航天強國貢獻一份力量?!?/p>
9:30,大家期待的航天科普課開課。航天英雄楊利偉圍繞航天領域核心認知,結合自己搭乘“神舟五號”飛天的親身實踐經(jīng)歷,分享太空見聞;從航天器運行原理、太空環(huán)境特點到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關鍵突破等內(nèi)容生動講述,幫助同學們梳理建構航天工程背后的科學邏輯。
“航天員如何訓練?”“在太空能看到祖國的天山嗎?”“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是什么樣?”“機器人也能上太空嗎?”……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們帶著問題在線上線下提問楊利偉,也在大家心中埋下科技的種子
六(8)班學生周冠霖說:“今天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了衛(wèi)星模型,以前只是在書上看到照片,這次我看到了里面電路板是如何運作的,收獲很多。我很喜歡看科學雜志,也會翻翻初中物理。我的夢想是以后能為國家探月計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六(6)班學生田遠正說:“楊利偉是我心中的偶像,今天這節(jié)課我了解到很多航天知識,比如三步走的航天計劃,首先是載人飛船發(fā)射、空間實驗室建設及空間站運營,逐步構建自主空間站體系?!?/p>
在四(9)劉怡昕院士中隊,一堂別開生面的“家長進課堂”正在精彩開講: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吳盤龍研究員,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研究方向,為同學們帶來《中國夢,航天夢:新中國航天發(fā)展的輝煌歷程》的科普講堂。從早期探索到如今的航天成就,伴著生動的案例與畫面,吳教授將航天人的堅守與榮光娓娓道來。在他的講述中,同學們清晰感受到航天事業(yè)的波瀾壯闊,更是與國家發(fā)展同頻的追求。
從重溫“田園一號”的研制初心,到與南航志愿者的科普互動,從觀看楊利偉院士的直播課堂,再到聆聽身邊的科學家分享,串聯(lián)起同學們對航天事業(yè)的認知與向往。南理工實小這場“同上一堂科學課”系列科普活動,讓航天夢在互動中扎根,讓家國情懷在科普中傳遞。一顆顆向往星辰的種子已然播下,等待著在未來生長為探索蒼穹的力量!
江蘇新聞廣播記者/沈楊 通訊員 李睿 吳凡 安穎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