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唯一能夠挑戰(zhàn)英國的,只有兩大帝國,一個是新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另一個便是俄羅斯帝國。
俾斯麥整合了德意志的資源后,讓這個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歐陸最強國。當時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也要避其鋒芒。
俄羅斯帝國,從18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開始,就在不斷對外開疆拓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俄羅斯帝國已經坐擁22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外,沙俄雖然在工業(yè)革命方面,總是慢西歐國家一拍或者幾拍,但他們靠彎道超車,在20世紀初已經是世界第五大工業(yè)強國,僅次于英法美德四國。
尤其是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在波羅的海、黑海、遠東、北冰洋等地都有出海口,其農業(yè)、工業(yè)、軍事在全世界都數(shù)得上號,堪稱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所以在1902年,英國才會選擇與日本結盟,在日俄戰(zhàn)爭中,一舉擊碎俄羅斯帝國在東方的宏偉藍圖。那么他們在東方圖謀什么呢?
遙控清帝的計劃失敗,俄羅斯帝國加入了搶劫的行列
如果一個國家的央行,掌握在別國手里,那么這個國家才真正沒有任何主權可言。因為央行掌握著發(fā)行貨幣的權力,發(fā)多少錢,全都是別國說了算,你的經濟會不會崩,全得看宗主國的意思,那不完蛋才怪。
其實清朝末年就差點發(fā)生這種事情。
1896年,俄羅斯帝國和清朝簽署了《中俄密約》以后,他們便獲得了在東北修鐵路的資格。表面上只是修鐵路,但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別多。
比如說,鐵路沿途的礦產資源,俄國人可以隨意開采,沿途的樹木,他們可以隨意砍伐。建造鐵路,需要大量俄國人參與,所以東北必須要建設相應的俄語學校、東正教堂甚至是俄族村落。
建造鐵路的資金,主要來自俄羅斯帝國,所以他們特地成立了華俄道勝銀行,該銀行進入東北以后,很快在各大中城市開設分行。不久之后,該銀行甚至在東北開始發(fā)行貨幣,當時稱之為羌帖,也就是紙質盧布。
這個時候俄羅斯帝國已經在計劃,將華俄道勝銀行,打造成清朝未來的央行。以后清朝發(fā)行貨幣,全都由該銀行來掌控。那么整個華夏的經濟,將全部被俄羅斯帝國拿捏在手里。
那時候清廷對俄羅斯帝國,可謂是言聽計從。為什么?因為人家承諾了,要幫助清朝一起抵擋日本人的入侵。
當時的清廷,自認為已經摸清了洋人的目的,他們無非是要點錢,基本不會搶地盤。但日本就不同了,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中,搶走了寶島和澎湖列島,差點還要拿走遼東半島。
所以清廷方面認為,只要給足了俄國人好處,讓他們對付日本人就沒問題了。奈何他們似乎忘了過去幾十年,英法德美等西方列強雖然沒從東方割走多少土地,但俄羅斯帝國是個例外。
俄羅斯帝國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歐洲國家,他們對土地的欲望是無窮的。過去半個世紀里,俄羅斯帝國已經從清朝割走了15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記吃不記打的親俄官員們,禁止任何人說俄羅斯帝國的壞話,聯(lián)俄抗日的戰(zhàn)略已成,容不得任何人說三道四。
俄羅斯帝國這邊也嘗到了甜頭,他們在不斷試探清廷底線,比如說在1897年占了遼東半島,并且在旅順修建軍事基地。清廷雖然不爽,但為了聯(lián)盟,為了友誼只好選擇忍氣吞聲。
到了1900年,當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時候,作為清朝的盟友,俄羅斯帝國當然要出面阻止。但是俄羅斯帝國方面意識到根本無法阻止這些列強后,索性直接加入了他們,而且還成了絕對的主力。
為什么?因為當時俄國人認為,一旦八國聯(lián)軍攻入京城,那么清廷說不定就崩盤了。如此聽話的清廷沒了以后,誰還能保證俄羅斯帝國在華夏的利益呢?與其坐等,倒不如自己搶一波再說。
先東北,后蒙古和新疆,構建黃俄羅斯
這是尼古拉二世剛登基的時候,就已經制定好的戰(zhàn)略。他們認為,既然烏克蘭在百年同化后,可以變成小羅斯,那么為什么東方就不能變成黃俄羅斯呢?
由于1858年到1881年這段時間,俄羅斯帝國在東方啃下了大片土地,胃口已經十分大了。所以這次他們制定的計劃更是嚇人。
他們在地圖上將東北的海參崴和新疆的喬戈里峰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以北,就成了黃俄羅斯計劃的一期工程。
也就是說,整個東北、內蒙、外蒙、青海、甘肅等地,全部都被俄羅斯帝國劃入了黃俄羅斯的勢力范圍。他們相信,占據這里以后,像同化烏克蘭人那樣同化這幫東方人,那這里未來同樣可以成為俄羅斯帝國牢不可破的一部分。
當時最容易下手的地方,當然是東北。
因為俄羅斯帝國獲得了在東北修筑鐵路的資格,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軍隊運送到東北各地。八國聯(lián)軍入侵,恰好給了他們這個機會。
1900年7月,俄羅斯帝國的軍隊,在外東北除掉了這里的華夏原住民后,17萬大軍兵分7路圍攻東北,只用了3個月就占領了包括呼倫貝爾在內的東北8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直到這個時候,清廷才意識到自己被盟友背刺了。那他們肯定要想辦法斷臂求生啊,好在來的是八國列強,而不是只有日俄這兩家。所以列強們分贓不均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為此,列強們索性一個都不要土地,只尋求賠款。得知這個消息以后,俄羅斯帝國不答應了,他們出動17萬人到東北,不就是為了在這里扎根嗎?你說不要土地就不要?
所以俄羅斯帝國一屁股坐在東北,賴著不走了。哪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公憤,他們依舊不愿意撤軍。道理你們隨便講,反正愛咋咋地,東北,俄國要定了!面對這種無賴,最好的辦法,只有在戰(zhàn)場上教他做人了。
黃俄羅斯計劃失敗,俄羅斯帝國又轉向了西方
1902年,日本和英國結盟。1904年,日本對旅順發(fā)動突襲,開始了著名的日俄戰(zhàn)爭。也有人將這一戰(zhàn)稱之為第0次世界大戰(zhàn)。
1905年,俄羅斯帝國損失了20多萬人馬,以及三分之二的海軍,徹底輸給了日本。當然了,日本也損失慘重,且是負債打仗,從美國借了差不多15億日元,不過他們靠得近,且當時還吃著馬關條約的紅利,所以扛得住。
日俄戰(zhàn)爭以后,俄羅斯帝國的主力撤離了東北,只在中東鐵路沿線留了一點人。此后他們雖然和日本又秘密約定了一系列瓜分東方的計劃,但再也沒有投入過如此多的資源在東方了。
1905年以后,尼古拉二世重新開始向西發(fā)展,他似乎認為,東邊不亮西邊亮。俄羅斯帝國作為一個橫跨東西的大帝國,在東方吃了虧,那應該能在西方找回場子。
日俄戰(zhàn)爭的失敗,讓尼古拉二世顏面掃地,所以他必須要靠一場巨大的勝利,為自己找回面子。
恰好當時奧匈帝國正在蠶食巴爾干半島,這里居住著大量的斯拉夫人。這可就給了尼古拉二世找麻煩的理由了,因為他們俄國人也是斯拉夫人,所以俄國有義務保護海外的斯拉夫人。呃。。。這套路咋這么耳熟呢?
奪取巴爾干半島,那么他們就有了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到時候就完全可以彌補他們在日俄戰(zhàn)爭中,失去旅順和大連的損失。
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
這是尼古拉二世最大的問題,他一向對俄羅斯帝國的軍事實力都很自信,雖然在日俄戰(zhàn)爭中,俄羅斯帝國戰(zhàn)敗了,但他認為這只是因為日本占據了主場優(yōu)勢。一旦戰(zhàn)場換到了歐洲,甭說日本這樣的亞洲國家了,哪怕是奧匈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是俄羅斯帝國的對手。
當然了,這和1907年英法與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國協(xié)約,也有很大關系。尼古拉二世認為,連英法都站在自己這一邊,還有誰能打得過他們?結果咱們也看到了,俄羅斯帝國在一戰(zhàn)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把自己帶入了墳墓當中。
從1856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結束開始,俄羅斯帝國就已經把侵略的眼光,看向了東方。所以他們才會在在1856年到1885年,占據中亞、遠東5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尼古拉二世前期,繼承了其爺爺、父親的遺志,依舊將精力放在東方。不過日俄戰(zhàn)爭對他的打擊似乎太大了,以至于他再也不敢在東方撒野。
其實如果他把投入到一戰(zhàn)中的資源,放到東方來,說不定他的黃俄美夢,還真的能實現(xiàn)。畢竟當時的歐洲強敵太多,但他們在亞洲,還真沒幾個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