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大臣鹿毛壽對燕王姬噲說:“您還是把王位禪讓給丞相子之吧!”
“人們稱贊堯為賢明的君主,是因為他能夠將天下禪讓給賢能的人。如果您把燕王之位傳給丞相子之,您就能跟堯一樣,被天下人稱贊了!”
“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資治通鑒·周紀三》
毫無疑問,這句話其實是鹿毛壽在忽悠燕王姬噲,但是,燕王姬噲卻真的信了,把王位傳給了子之。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哪有領導會這么傻?
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錯了!
領導其實也只是普通人,并不是什么神,也不一定比別人聰明。
領導身上同樣有人性,也有七情六欲。
所以,有些領導在升到一定位置后,反而會變得更固執(zhí)、偏執(zhí),甚至變得昏庸、自大、自以為是。
為什么會這樣呢?燕王姬噲并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史書也只是說他是圖虛名,估計是被下屬的迷魂湯灌多了。
燕王姬噲的經歷,確實給我們領導帶來了一些啟示。
我們可以總結幾點:
一,領導不要被道德綁架。
燕王姬噲之所以把王位傳給子之,是因為他想效仿堯這樣的圣明君主,想成就自己的美名。
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把王位禪讓出去,這樣就能獲得巨大的聲譽。
但是毫無疑問,這種名聲只是虛名。
燕王姬噲這么做,其實就像“刻舟求劍”一樣,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他沒有分清真正的好名聲和粉飾出來的好名聲之間的區(qū)別,這就是被道德和聲望綁架了。
二,領導要小心下屬的忽悠。
領導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七情六欲,還有各種親戚關系。
很多領導之所以容易被拉下水,就是因為欲望太多、牽掛太多,所以很容易被人忽悠、被人利用。
因此,作為領導,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控制好自己的妄念,管住自己的喜好,不要被別人帶偏,也不要被下屬忽悠了。
比如說,馬上過節(jié)了,唉,收禮要慎重點啊!
三,領導要有識人的能力。
一個人到底行不行,不能只聽別人說,更要自己去看、去測試、去考察。
燕王姬噲把王位讓給子之,說起來很美好,但他完全做錯了。他沒有對子之進行長期考察,就輕易把燕國交給了子之。
結果三年后,燕國內亂,齊國入侵,子之被剁成肉醬,燕王噲也被殺,這就是識人不明的后果。
人家堯讓位給舜,是怎么讓的?前前后后考察了二十年之久,又是嫁女兒,又是讓兒子跟舜做鄰居,還對舜進行了實際的官位考察。
就算舜上位之后,堯還繼續(xù)監(jiān)督了很多年,這才真正放權。
所以,領導可以授權給下屬,但授權并不等于完全放權。授權也要有監(jiān)督,要能管控,能夠及時止損。
很顯然,燕王姬噲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也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讓燕國差點被齊國滅掉。
所以,領導要有識人之明,不僅要聽別人怎么說,更要自己觀察,對這個人進行長期考察,鍛煉其能力,查看其心性,這樣才能真正對這個人授權,乃至完全放權。
四,領導要想搞好企業(yè),不能一廂情愿,更要看真實的現(xiàn)實情況。
燕王姬噲把戰(zhàn)國七強之一的燕國讓給子之,結果差點讓燕國滅國。
但是,堯把天下讓給舜,卻成就了盛世。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關鍵在于決策是否符合真實的社會情況。
燕王姬噲只是刻舟求劍,雖然讓位給子之,但子之水平不行,不僅沒有把燕國帶向強盛,反而讓燕國差點滅亡。
這就是領導一定要注意的情況,做決策一定要符合真實的社會情況。
燕王姬噲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戰(zhàn)國大背景,沒有考慮到燕國與堯大治天下的大背景,所以刻舟求劍,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說到底,我們領導做管理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被下屬忽悠,不要被下屬道德綁架,更要警惕刻舟求劍式的決策。
歷史的經驗只能參考借鑒,提示我們小心警惕,而不是直接照搬照抄,這樣很容易出錯,很容易把事情搞砸了。
比如說,你看了這段故事,覺得下屬都是靠不住的,你開始大權在握,公司買一包打印紙都得你審批、簽字,你這是要把自己累趴下呀!
你以為我說笑呢,還真有這樣的老板,公司人數(shù)還在上百人,說出來還真怕你不信,老板一個月有20天吃住都在公司。
控權吧,不能抓得太死了,容易把自己累死;也不能放得太松了,容易被下屬蒙蔽。
你覺得是這樣嗎?
每天5分鐘,汲取《資治通鑒》智慧,破解管理難題。
關注我,每天為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