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犬可是陸地上捕獵成功率最高的食肉動物之一,十回出手八九回得手,比獅子老虎的成功率還要高??删瓦@么一撥“狩獵天花板”,天天餓得眼冒金星,小崽子恨不得啃草根充饑,成年狗瘦得肋骨根根分明。
明明是草原上的頭號獵手,咋混得跟逃荒的一樣?它們到底卡在哪兒了?是天敵太多?地盤太?。窟€是大自然給它們開了個殘酷玩笑?
非洲野犬,也叫四趾獵狗或非洲野狗,身上那身皮毛就像打翻了調色盤,斑斑點點,每一只的花紋都獨一無二,跟人類的文身似的。它們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是坦桑尼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這些國家的稀樹草原和開闊林地。
這家伙可不是普通土狗,體型中等,腿長身子窄,跑起來那叫一個輕盈帶勁兒,耐力賊強。研究數(shù)據表明它們追捕羚羊、小角馬這類獵物時,成功率高達80%以上,有些觀測記錄甚至超過90%,這在陸地食肉動物里頭,穩(wěn)穩(wěn)排第一。
相比之下獅子成功率也就20%左右,花豹更慘,經常十次出擊九次撲空。論單打獨斗不行,可非洲野犬靠的是團隊協(xié)作。一群能有6到20只,分工明確,有前鋒有后衛(wèi),追起來輪番上陣,愣是把獵物耗到力竭。
它們不是猛沖猛撞,而是靠腦子和耐力,一點點磨垮對手。你說這么能耐的隊伍,咋還吃不飽飯呢?問題不出在“會不會抓”,而在“能不能吃”。
關鍵就在“吃完沒”這三個字上,非洲野犬雖然獵物到手率高,但真能安穩(wěn)吃上一頓的次數(shù)少得可憐。它們體型小,平均體重才20到25公斤,面對動不動就上百公斤的獅子、七八十公斤的斑鬣狗,根本扛不住。
剛把羚羊放倒,喘口氣還沒開吃,遠處一縷塵煙卷過來,八成是獅子大隊殺到。人家往那兒一站,低吼一聲,野犬群立馬炸窩,夾著尾巴蹽得比追獵時還快。
斑鬣狗更難纏,成群結隊,又皮實又不要臉,專門蹲點撿漏,野犬哪怕藏在灌木叢里啃幾口,它們也能循味找來,硬生生搶走尸體。
研究顯示在塞倫蓋蒂生態(tài)系統(tǒng)里,超過30%的獵物被其他掠食者中途劫走,有的群體甚至一年到頭沒幾頓飯是完整吃完的。
這就等于你辛辛苦苦干完活,工資剛發(fā)到手就被搶了,干得再多也沒用。野犬群還得養(yǎng)幼崽,一胎能生10只以上,全靠成年狗帶回食物反芻喂養(yǎng)。
可搶來的獵物分量本就不夠,再被截胡,小崽子營養(yǎng)不良,死亡率能飆到50%以上。這不是能力問題,是生態(tài)位太尷尬:本事頂尖,地位墊底。
還有個致命傷,地盤太小,種群太散。非洲野犬需要大片領地才能維持群體生存,一群至少要200到500平方公里的地盤,還得獵物豐富、水源穩(wěn)定??涩F(xiàn)在人類活動步步緊逼,農田、牧場、公路把原本連片的棲息地割得七零八落。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數(shù)據顯示,過去40年,非洲野犬的分布范圍縮水了90%以上,現(xiàn)存野外個體估計不足6600只,被列為瀕危物種。它們不像獅子能適應邊緣地帶,也不像斑鬣狗啥都吃、啥地都能活。
野犬對環(huán)境要求高,遷徙能力強,可一旦跨出保護區(qū),遇上家畜就容易被牧民報復性獵殺,畢竟誰也不想自家羊被咬。再加上它們對傳染病特別敏感,比如狂犬病和犬瘟熱,一旦傳入群體,整群都可能覆滅。
2018年坦桑尼亞塞盧斯保護區(qū)一次疫情,就導致近百只野犬死亡。這些因素疊加起來,讓它們的數(shù)量始終提不上去。即使某地獵物充足,也可能因為種群太小、基因單一,繁殖困難,形不成穩(wěn)定群體。
非洲野犬的困境不是“抓不到”,而是“守不住”“活不下”。它們是自然界的高效獵手,卻輸給了更強壯的對手、更破碎的家園和更脆弱的生存鏈條。它們的存在其實是個生態(tài)健康的風向標,哪里野犬還能成群活動,說明那片土地的食物鏈還算完整。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