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栓Q”、“泰酷辣”出現(xiàn)在中學生的作文里,當升旗儀式上奏響“我真的會謝”,中小學生已然將網(wǎng)絡爛梗當作母語“插件”。表面上這是玩笑之舉,實則潛藏著漢語習得系統(tǒng)被悄然改寫的危機。
其一,詞匯庫縮減。52%的教師察覺到,學生用“絕絕子”涵蓋所有褒義表達,用“芭比Q”指代一切失敗情形,致使作文陷入“情緒飽滿卻無細節(jié)”的空洞境地;像“厚禮蟹”這類音譯錯別字出現(xiàn)在試卷上,書寫規(guī)范遭到破壞。
其二,語體感喪失。在正式場合,學生依舊喊著“老六”“大冤種”,他們已難以分辨嚴肅莊重與調(diào)侃戲謔的界限,未來在學術(shù)、職場交流中恐怕會被打上“低可信度”的標簽。
其三,思維趨于捷徑化。一句“他是老六”便完成對人物的定性,省去了因果推理的過程;長期依賴“?!边@一認知快捷鍵,批判性思考因缺乏語言支撐而逐漸退化。
其四,傳統(tǒng)語感斷裂。習慣了“泰酷辣”這種扁平節(jié)奏后,孩子們再讀“落霞與孤鶩齊飛”,只覺得拗口,無法體會其中的對仗與意象,古詩文教學淪為單純的“背?!?,漢語的典雅韻味面臨代際傳承危機。
其五,語言暴力被軟包裝。“細狗”“大冤種”在學生不明其貶義的情況下被高頻使用,使校園人身攻擊變得“梗化”,受害者因“聽不懂”而被孤立,形成了新型的語言霸凌。
治理之策并非簡單的“封網(wǎng)”“禁語”,而是要重建語言主權(quán):
1. 語文課堂引入“梗病歷”,與規(guī)范表達相對照,讓學生了解“一個?!焙汀耙欢蚊鑼憽痹谛畔⒘可系牟町?;
2. 作文評分時,將“細節(jié)分”的權(quán)重置于“幽默分”之上,鼓勵“去?;钡膭?chuàng)意表達;
3. 家長和教師先學會“聽懂?!?,然后與孩子共同制定“場合清單”,明確考試、演講、書信等正式語境禁止使用網(wǎng)絡音譯詞;
4. 平臺應承擔起分級責任,對面向未成年人的內(nèi)容自動提示“諧音爛?!?,并附上規(guī)范替代詞,減少算法推送的“爛梗池”。
讓?;貧w亞文化的角落,將清晰、優(yōu)雅、富有思辨性的漢語歸還給孩子,才是抵御“文字失語癥”的根本之道。只有當學生能在升旗儀式上說出“感恩”,在作文中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壯闊意境,網(wǎng)絡才能真正成為助力成長的工具,而非束縛語言發(fā)展的枷鎖。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qu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