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xiāng),紅高粱地曾孕育過余占鰲式的草莽英雄。
然而真實歷史中的抗戰(zhàn)時期,這片土地上的土匪武裝卻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當(dāng)民族存亡成為時代考題時,多數(shù)土匪頭目選擇了投靠日偽的道路。高密土匪的集體背叛,成為民間武裝在抗戰(zhàn)洪流中迷失的典型案例。
膠東半島里頭有個高密,旁邊挨著諸城、膠縣、平度,三不管的地界,膠河水多,彎彎繞繞,地里頭全是高粱,長得比人都高,土匪往里一鉆,誰都找不著,民國那會兒社會亂,官府說話沒人聽,土匪到處都是,老百姓管他們叫“吃拤餅的”,白天不動,晚上出來,這里頭的土匪也分好幾種,有心狠手黑的,也有嘴上喊著劫富濟(jì)貧的,真到了抗日的時候,這些人怎么走路,跟咱們想的差遠(yuǎn)了。
張步云這人,高密大雙廟村的,1904年生的,十七歲就出來混,上來就干了件大事,把兄弟宋煥金給做了,提著人頭去找韓復(fù)榘,這路子一下子就走寬了,抗戰(zhàn)打起來,張步云腦子活,1938年跟了日本人張宗援,第二年又跑去北平投了偽政府,1943年又回過頭找日本人,來來回回,每次都幫著日本人打自己人,諸城高密那塊的劉家莊慘案,他手上的人命數(shù)不清,1945年3月那次,一下子就殺了130多個抗日群眾,這投機(jī)倒把的買賣,他算是做到頭了,在膠東這片,他就是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臐h奸頭子。
李永平那伙人也一樣,他手底下是“亞東軍”,就在諸城和膠縣交界的地方活動,抗戰(zhàn)一開打,國民黨給他編了個保安十二團(tuán),到了1943年3月,李永平帶著六千多人直接投了日軍,隊伍名字也改了,叫“濱海地區(qū)警備軍”,老窩就在泊里鎮(zhèn),他搞連坐,逼老百姓交了五百萬斤糧食,抓了七十萬人次的壯丁,泊里慘案,光聽聽名字都瘆人,1944年八路軍打他,他拉著日軍死扛,八路軍在濱海建根據(jù)地,最頭疼的就是他這伙人。
這些土匪怎么都走了這條路,說到底還是社會的問題,高密這邊的土匪,好多都是活不下去的農(nóng)民,還有些沒飯吃的散兵,他們干這個就是為了口飯吃,腦子里沒那么多家國大事,抗戰(zhàn)一來,國民黨頂不住,共產(chǎn)黨還沒站穩(wěn)腳跟,這幫土匪就懸在半空,心里琢磨的都是怎么活命,怎么撈好處,日本人會來事,搞“以華制華”,給錢給槍,張步云一投過去,立馬給了四個旅的編制,換誰誰不眼紅,真金白銀擺在面前,什么民族大義,都得往后稍稍。
土匪一鬧,老百姓的日子就沒法過了,張步云管的地盤,說抓人干活就抓人,還信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隊伍非得駐在村名帶“水”字的地方,連學(xué)生的名字都得改,要帶個水字旁,李永平的兵在泊里更邪乎,三個人湊一起說話就可能被活埋,要飯都得辦個牌子,老百姓輕易不敢出門,到處都是災(zāi)荒,日子過不下去,能跑的都跑了,能反抗的也都起來反抗了,可大勢頭還是土匪都往日偽那邊靠。
這跟書里、戲里唱的土匪抗日英雄完全是兩碼事,現(xiàn)實里高密的土匪,沒幾個跟八路軍一條心,1944年打李永平,濱海軍區(qū)也想爭取一部分人,可真過來的都是些小嘍啰,成建制的一個沒有,那些土匪頭子,怕共產(chǎn)黨的紀(jì)律,他們眼里只有自己的地盤和利益,抗戰(zhàn)時間一長,這些土匪隊伍也就變了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