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最鬧的莫過于樹頭上的柿子,在原野之上,在高山之巔,都有柿子樹倔強生長的身影,他們堅強生長,不畏酷暑嚴寒的樣子,比人強無數(shù)倍,因為它們長大之后,幾乎就不再需要人的饋贈,而只要在自然之中就能生長起來。
柿子的花,你們見過嗎?我猜想很多人并沒有見過,即使有人見過,或許也并不知道這竟然就是柿子花。柿子花嫩黃嫩黃的顏色,惹人憐愛。年少時,總會對著柿子花發(fā)呆,想著如此有意思的物種,卻會成為后來的柿子啊。
一顆柿子熟了,再到柿餅的過程,也是充滿了艱辛,因為整個過程,全部都是人工的痕跡,機械化在柿子到柿餅的過程里,只能夠望洋興嘆,毫無插手的余地。
當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時刻,柿子的采摘也就搬上了日程。農(nóng)人們開始上場了,帶著特制的工具,推著獨輪的車子,翻山越嶺,攀援樹上,開啟新一年的勞作之程。
爬樹是個技術活,你最多能借助梯子,助你一腳之力,其余的就毫無用場了。當你看著一個矯健的身姿,從樹下蹭蹭蹭地上到了樹腰,他很有可能已經(jīng)六十多歲乃至七十多了。
他們采摘柿子是從小就開始練習和參與了,用的工具也是自己制作的,柿子只要被套牢,輕輕扭到,便會掉落袋子,然后滿筐之后再順到樹下。采摘柿子需要眼力,需要技術,也需要體力,不要看著容易,操作起來,沒有幾年功力,是萬萬不行的。
地下采摘下來的柿子們,在一起,紅澄澄的,該怎么運輸回家呢?獨輪車往往會大顯身手,尤其是從山中運輸柿子,唯有獨輪車或者挑下來,沒有任何其它的工具能夠發(fā)揮作用,只有到了大路之上,三輪車才能派上用場。
到家后的柿子們,又面臨著多少的工序:去萼、去皮、上架、上霜……而在這所有的過程之中,機械化的痕跡少得可憐,因為根本沒法插手。父親曾購買一個去皮的機器,每每問其效果如何,他卻總是搖搖頭,說真的還不如人工快。
去萼的記憶深刻,需要用一把小刀,將柿子萼全部去掉,又不能將其大萼去掉,否則前功盡棄,沒有辦法懸掛起來,成為一個殘缺品。去萼之危險,在于時不時就可能小刀割到自己的手,年少時刻,每每都有傷痕,皆為去萼時刻的杰作也。
去掉萼,開始去皮,也有一個特制的工具,人工將皮均勻地去掉,這些工序在父母親們的眼里是輕車熟路的,是年復一年的。我曾嘗試過幾次去皮,很少有成功的機會,終究還是放棄了。
去皮之后的柿子,又被均勻地懸掛起來,懸掛之地還要通風,再通風,等到多少天之后,水分漸漸散去,開始布滿白色的霜,這個時候,柿子就開始向著柿餅轉變了。
再從懸掛的狀態(tài)放置到特制的帛上面,等待著更為飽滿的霜來臨,還要給柿餅蓋起來,避免其中途發(fā)生了病變。然后,再步入市場,流通起來。
一家一戶,每年如此,家中有柿子樹,忙忙碌碌,一個季節(jié),能賺個幾千塊錢。
防止失聯(li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