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
風(fēng)中唱晚的青衣
一座古城在風(fēng)煙俱凈中歷經(jīng)千年,必然有水的靈動,山的厚重。
山在中國文化中是厚重、博大、恒久、仁慈的象征,雖有浮云流霞纏綿縈繞,依然不改本色,聳立挺拔,剛正不屈,寬厚仁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蘆山,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城亦是如此。境內(nèi)有一仙山名曰:靈鷲。是古代蜀國的八景之一。
《總志》云:“山形如蓮蕊,四圍繽紛,龍蟠帝座,下有缽,水滿而不溢,夜恒見佛圖燈光如星,飛越靈鷲峰頂古剎,俗呼佛圖神燈?!?/p>
靈鷲山,中國佛教名山。
“先有靈鷲 后有峨眉 ”流傳千年“佛圖神燈”亙古的傳說。相傳燃燈古佛曾閉關(guān)修煉于靈鷲山圓覺洞,道成后踏“佛圖神燈”遷往峨眉。同作為蜀中神山,靈鷲山與峨眉山頗具淵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靈鷲山,內(nèi)八景,外八景。
其形在山中,“神”卻長留人心里。許多著名的景點不僅流傳著神奇的傳說,而且地質(zhì)奇觀依然令人驚嘆。其中,龍背求雨、三昧水治病、三洞圓覺、文星樓觀景,枯尖不死杉木林和天生一橋皆是昔日靈鷲山固有勝景,其余八景是靈鷲山周邊的景點,有的已在三百多年前就記入縣志。
靈鷲山,《漢書》云:通靈山。又曰:鏤靈山。既見證了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史上第一為愛私奔”凄美的愛情故事,也見證了鏤通靈關(guān)古道開辟“南絲綢之路”的壯舉。
靈鷲山,因其盛產(chǎn)茶葉,茶馬古道背夫的號子至今還在山谷中回響。
“邊繳茶”及一干物資由成都至寶興與阿壩藏族區(qū),必經(jīng)縣城翻越靈鷲山,過長、短二溪到靈關(guān)。靈鷲山,一直是漢藏民族物資的交接地,是藏邊茶的主產(chǎn)地之一,也是漢藏貿(mào)易茶馬古道的官道。
靈鷲山,歲月交替,四季更迭,色彩斑斕。
早春,山巒在春寒料峭醒來,抖落昨夜的風(fēng)霜涼寒;仲夏,微風(fēng)掠過閑云,與流霞齊飛,夏花在風(fēng)中搖曳,凌亂;深秋,紅葉似火月如鉤,羌笛一曲相思寂寞鎖清秋;隆冬,飛雪漫天迷人眼,萬仞懸崖銀裝素裹,紅梅凌寒自芬芳。
靈鷲山,帶著遠(yuǎn)古的詩韻。
從唐代至今蘆山歷任知縣、列朝大夫、名流、隱士等皆為靈鷲山吟詩作對,足見靈鷲山秀麗景色與厚重的佛教文化之魅力,令文人騷客和達(dá)官顯宦文思泉涌如癡如醉。
今夕往昔,冥冥中注定與靈鷲山的邂逅,是洞穿時空的遇見。難道亙古情愫的羈絆?十里桃花相映紅,青山綠水繞風(fēng)流;也許此生無心的回眸?山巔覓知音蹤跡,深澗探歲月年輪;晚霞旖旎,山風(fēng)習(xí)習(xí),靈鷲山,有著世間最美的那片黃昏,如血殘陽,云袖舞動,宛如風(fēng)中蹁躚唱晚的青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