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焦點訪談):10月6日是中秋節(jié),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中秋節(jié),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今天的“奔向更美好生活”就來看看非遺里的新鮮事。假期這幾天,不少朋友的旅游打卡照和以前有了新變化,大家曬的不再是清一色的風景,而是有人舉著親手捏的青瓷茶盞,有人捧著糖畫逛市集,還有人把自己制作的掐絲琺瑯當成伴手禮。曾被認為有些“老氣”的非遺技藝,如今成了年輕人眼里的“香餑餑”!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非遺匠人里也冒出不少年輕面孔。他們不把老手藝當“老古董”,反而用新招式玩出了新花樣,讓非遺又有潮范又有趣。從前總擔心老手藝被快節(jié)奏生活“拍在沙灘上”,可這個假期看下來,經(jīng)典永流傳!今天就收攏這份熱情,聚焦雙向奔赴,回答為啥年輕人愛上老手藝?非遺遇見青春活力能迸發(fā)出什么新魅力?
要說近期非遺圈里最亮眼的“大場面”,今年的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年會絕對算一個!有近萬名演職人員參加巡游展演,河北常山戰(zhàn)鼓鼓點震耳,貴州阿妹戚托舞舞步靈巧,廣東佛山醒獅躍動騰挪……全國知名非遺項目在這里輪番“炫技”。仔細一瞧,表演隊伍里很多都是年輕面孔,他們把老手藝演得有模有樣,已然成了非遺傳承的生力軍。
像這樣帶著一腔熱愛鉆進老手藝里的年輕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0后”繡郎張雪用記憶金屬與絲線做出的“會動的蘇繡”,“95后”面人郎郎佳子彧把宮崎駿動畫、冰墩墩這些卡通形象融入創(chuàng)作,大受年輕人追捧。
也許有人覺得這些故事太個別,所以我找到了某短視頻平臺今年的非遺數(shù)據(jù)報告,也很能說明問題。報告中提到,一年來“00后”非遺創(chuàng)作者同比暴漲95%,30歲以下傳承人增加24%。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扛起了傳承的擔子。為啥他們愿意一頭扎進這些“老行當”?我找到了幾位新生代代表性傳承人,試著解開這份“偏愛”背后的密碼。來跟我看看他們都是誰?
剛走進滄州市南川老街,就被一陣震天的鼓點勾住了腳步。原來是一場精彩的北派舞獅正在上演,圍觀的人擠了里三層外三層。誰能想到,頂著沉甸甸獅頭、把獅子演得活靈活現(xiàn)的竟然是個姑娘!
滄縣獅舞代表性傳承人高喬遷:“獅子一跳一躍,飛起來,再一旋轉(zhuǎn),特別帥。北獅像我們滄州人的性格,比較倔強,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棄,有韌性,啥事都能扛過去。”
吸引高喬遷的不僅是舞獅的帥氣招式,更是藏在北獅里的“滄州魂”。要練好本事的倔強韌性,讓她熬過了拿磚頭練力量、手磨出血泡的苦日子,成了獨當一面的“女獅頭”。這位“女獅頭”有她的煩惱。舞獅演出多在鄉(xiāng)村集市,臺下多是老人,年輕人不懂門道也不喜歡。這么好的手藝只能在村里演嗎?她不服氣。既然年輕人愛刷短視頻,她就試著把練功、表演片段發(fā)上網(wǎng),沒成想這一試竟讓北獅火出了圈。
數(shù)字技術(shù)給傳統(tǒng)的非遺裝了“加速器”,短視頻、直播一發(fā)力,北獅從鄉(xiāng)村集市火到了全國網(wǎng)友眼前。觀眾竟然有這么多?這讓這位年輕的傳承人覺得未來可期,弘揚老手藝有了信心。
更大的底氣來自國家實打?qū)嵉闹С郑簽榱俗尷鲜炙噦鞯眠h、走得穩(wěn),中央財政專門設(shè)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到去年底已經(jīng)累計投入113.80億元。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還撥付20.33億元建設(shè)非遺保護設(shè)施。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是貼心,每年給2萬元補助支持授徒傳藝,要是傳承活動評上優(yōu)秀,還能多拿5000元!而全國大部分省份也都跟著安排了經(jīng)費,支持省級傳承人。
政策托底讓非遺的家底越來越厚實:全國已認定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超9萬人,非遺代表性項目突破10萬項,一張覆蓋廣泛、銜接有序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健全,而這也帶動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我看到某電商平臺的數(shù)據(jù),這家平臺去年一年非遺好物線上銷量超65億單,相當于全國平均每人下了約4.6單!這數(shù)字是不是有點讓人震驚!顯然,傳承非遺不再是單靠“情懷硬扛”,老手藝跟市場碰撞出了“經(jīng)濟火花”。有了體面的收入,年輕人自然更愿意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
我們要走訪的下一位傳承人是誰呢?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成了特別的“直播間”。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張國丹清唱著婉轉(zhuǎn)的侗族大歌,不時停下來跟網(wǎng)友們嘮嘮侗鄉(xiāng)的風土人情。7年前,她辭去廣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xiāng),一頭扎進記錄、傳承侗族大歌的事業(yè)里,可沒多久她就撞見了最無奈的現(xiàn)實。
侗族大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國丹:“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我們稱之為活歌譜(的老人),他跟我講,我已經(jīng)捋順了,你來拍。我說,好呀,下個星期我來拍你。我去的路上就得到消息,他走了,那時候深切感受到,文化消失比我們想象當中的要快太多了?!?/p>
老人的離世讓她揪心,更讓她著急侗歌傳承的困境:寨里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沒人再跟著老歌師學唱,世代相傳的侗歌漸漸成了難得聽見的調(diào)兒。眼看老唱腔要斷檔,她四處打聽幫手,聽說縣里有位侗族人文歷史專家,立馬上門請教。專家的話語重心長:侗族大歌本就長在生活里,不跟老百姓的日子綁在一起,早晚還是會冷下來。這番話讓張國丹心里有了清晰的方向:把栽秧、收割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日常都揉進侗歌,拍成了展現(xiàn)侗族文化的鮮活視頻。視頻很快就火了,收獲了很多粉絲。
從前藏在深山少有人知的各種侗寨特產(chǎn)成了大家搶著下單的“香餑餑”,游客也多了,冷清的寨子熱鬧起來。村民見唱大歌能增收,也紛紛加入了合唱?,F(xiàn)在寨子里又經(jīng)常能聽見侗歌的調(diào)子,傳統(tǒng)的大歌與侗寨的振興同頻共振,激發(fā)了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的隊伍來。
張國丹干脆在寨里建了間侗族大歌傳承室,還把周邊村寨孩子都接過來一起學,老唱腔有了新傳人。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里,藏著非遺傳承最動人的希望,這樣的希望能不斷生長,離不開國家為非遺搭起的“傳承階梯”。
為了讓老手藝后繼有人,從中央到地方都拿出了實在舉措:文化和旅游部聯(lián)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出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xùn)計劃,十年間集結(jié)149所高校力量,辦了1400多期培訓(xùn)班,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都被妥妥覆蓋,5.1萬人學到了老手藝、真本事;此外,200多所院校參與各地研培項目,讓20多萬人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把傳承人和傳承人群納入到高校的教育體系里邊,提升講故事能力、提升利用媒體媒介傳播非遺能力。這樣,非遺的影響力就會擴大。我們有那么多年輕人感興趣,把傳統(tǒng)變成新時尚,我想這是非遺傳承下去有機的動力,也是非遺的生命力所在?!?/p>
年輕人給傳統(tǒng)技藝帶來了很多新變化。他們不再固守傳統(tǒng),而是琢磨著把傳統(tǒng)和當下生活擰成一股繩。你看,《哪吒之魔童鬧?!返呐錁肪腿谌肓硕备?,網(wǎng)友稱“聽出血脈覺醒”;越劇《新龍門客?!犯闫鸪两奖硌?,新奇的參與方式為老戲曲圈了一撥年輕粉絲。這些年輕傳承人像給非遺裝上了“新引擎”,千姿百態(tài)的打開方式,讓老手藝充滿了時代活力。
現(xiàn)在,古老的非遺已經(jīng)走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繡著非遺紋樣的服飾和背包成了年輕人出門的潮搭;捏面人、做蠟染這些非遺手作也成了緩解快節(jié)奏壓力的新選擇。
我感受到,藏在衣食住行里的非遺,不只是好看好玩的物件,更是對傳統(tǒng)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表達,是能串聯(lián)起人心的“文化紐帶”。哪怕隔著海峽,也能把同根同源的心意拴在一起。我們再去海峽對岸看一看。
最近一群年輕的潮汕舞者,帶著英歌舞火到了臺灣,一段一分多鐘的視頻直接收獲十萬點贊。臺灣網(wǎng)友的留言特別暖,有人說,“這種交流真的讓人感到舒服,有種說不出的親切”,還有人喊“同宗同源的好家人”。這群年輕舞者里,有個叫“億點點”的姑娘,她長相甜美,但跳起舞來颯爽英姿,很受臺灣朋友歡迎。
看完了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也解開了我最初的疑問:年輕人為什么愛上了非遺?因為這是一場文化根脈與青春活力的雙向奔赴,是非遺里的民族精神吸引著年輕人尋根,是國家百億資金給予托底,是數(shù)字技術(shù)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鋪就了坦途。當這些力量交匯,非遺傳承“接力棒”自然交到了年輕人手中。而年輕人也沒辜負這份期待,他們帶著創(chuàng)意和闖勁,讓非遺真正地“活”在了當下,老手藝在青春里長出無限可能。我也相信,未來的非遺還會在更多年輕的傳承者手中,書寫出更蓬勃、更鮮活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