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收到后臺留言,說自己買ETF像摸瞎:跟風買了熱門板塊,要么套在高點動彈不得,要么賺點小錢就慌著賣,等板塊真漲起來,自己早沒了倉位。其實核心就一個問題——沒搞懂“估值”。很多人覺得ETF比股票簡單,看個熱點就下手,壓根不管這板塊現(xiàn)在“貴不貴”,最后賺的可能只是賬面浮盈,甚至是虛晃一槍的“假收益”。
今天不繞彎子,就用大白話跟大家說透三件事:先把2025年10月主要ETF板塊的估值情況擺清楚,再講為啥估值是買ETF的“定心丸”,最后教大家怎么用估值挑ETF。都是實打?qū)嵉母韶洠率忠材芤豢淳投?/p>
先上干貨:2025年10月主流ETF板塊估值現(xiàn)狀
咱們先把各個板塊的估值情況捋明白,這里主要看兩個常用指標:市盈率(PE)和市凈率(PB)。市盈率簡單說就是“多久能回本”,數(shù)值越低越劃算;市凈率是“股價和凈資產(chǎn)的比值”,同樣是越低越安全。數(shù)據(jù)都是最新的,大家可以對著自己持有的ETF對號入座。
首先看低估值板塊,這些板塊目前性價比比較高,風險相對小。
- 金融地產(chǎn)ETF:銀行、保險、地產(chǎn)相關的ETF,現(xiàn)在市盈率大多在6-8倍,市凈率0.7-0.9倍,都低于近10年平均估值的30%以下。比如中證銀行ETF,PE才6.2倍,意味著如果企業(yè)盈利不變,理論上6年多就能回本,屬于很便宜的區(qū)間了。
- 公用事業(yè)ETF:像電力、水務、燃氣這類板塊,PE在10-12倍,PB1.1-1.3倍,也是低估值梯隊。這類板塊業(yè)績穩(wěn),波動小,適合求穩(wěn)的投資者。
- 交通運輸ETF:公路、鐵路、物流相關的,PE大概11-13倍,PB1.2-1.4倍,估值也處于歷史低位。主要是前期受油價波動和需求影響調(diào)整較多,現(xiàn)在估值慢慢回到合理區(qū)間。
再看中等估值板塊,這些板塊不便宜也不貴,得結合行業(yè)景氣度看。
- 消費ETF(必選消費):像食品飲料、日用品這類,PE在20-22倍,PB3.0-3.2倍,處于近10年估值的40%-60%之間。必選消費需求穩(wěn),估值不算高,但也沒到“撿漏”的程度。
- 醫(yī)藥生物ETF(創(chuàng)新藥除外):普通醫(yī)藥板塊PE18-20倍,PB2.8-3.0倍,屬于中等水平。雖然前兩年調(diào)整不少,但還沒到歷史最低位,得看后續(xù)政策和研發(fā)進展。
- 工業(yè)ETF:制造業(yè)相關的,PE15-17倍,PB1.8-2.0倍,估值中等。這類板塊跟經(jīng)濟復蘇節(jié)奏掛鉤,要是后續(xù)經(jīng)濟回暖,估值還有向上空間。
最后是高估值板塊,這些板塊熱度高,但風險也大,得小心。
- 半導體ETF:現(xiàn)在PE普遍在50-55倍,PB6.0-6.5倍,超過了近10年估值的80%。主要是受AI和芯片國產(chǎn)替代熱度推動,股價漲得快,但估值已經(jīng)不低了。
- 新能源ETF(鋰電、光伏):PE45-50倍,PB5.5-6.0倍,也處于歷史高位區(qū)間。雖然長期賽道好,但短期估值壓力不小。
- 人工智能ETF:PE60-65倍,PB7.0-7.5倍,是目前估值最高的板塊之一。熱點炒得兇,但很多企業(yè)還沒兌現(xiàn)業(yè)績,估值泡沫得留意。
這里要多說一句,估值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天都會隨股價和業(yè)績變化。上面的數(shù)據(jù)是10月初的,大家買之前最好再查一下最新的,比如通過證券APP的“估值分析”或者財經(jīng)平臺的ETF專題頁面,都能查到實時數(shù)據(jù)。
為啥說“買ETF不看估值,賺的是假收益”?
可能有人會問,我之前買高估值的半導體ETF也賺過錢啊,為啥說賺的是“假收益”?其實你賺的可能是短期熱點炒作的錢,一旦熱度退了,估值回歸,之前賺的很可能又吐回去,甚至倒虧。真正的“真收益”,是建立在合理估值基礎上的長期收益,穩(wěn)賺不賠不一定,但至少能降低套牢的風險。
先說說不看估值的兩個大坑。
第一個坑是“買在山頂”。很多人看到某個板塊漲得兇就跟風買,比如前兩年新能源熱的時候,不少人在PE超過60倍的時候沖進去,結果之后板塊調(diào)整,估值跌回40多倍,很多人套了一年多還沒解套。這就是因為沒看估值,把熱點當安全區(qū),最后成了“接盤俠”。高估值意味著市場對它的預期已經(jīng)拉滿了,只要業(yè)績稍微不及預期,股價就容易大跌,之前賺的浮盈瞬間沒了,這不就是“假收益”嗎?
第二個坑是“拿不住好板塊”。反過來,低估值板塊往往沒人關注,比如前兩年的金融地產(chǎn)ETF,PE跌到6倍多的時候,沒人愿意買,覺得漲不起來。但后來隨著經(jīng)濟回暖,估值慢慢修復,股價也漲了不少。要是當時因為估值低就嫌棄,沒拿住,就錯過了真正的收益。很多人賺不到錢,不是選的板塊不好,而是在估值低的時候不敢買,估值高的時候亂跟風,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
再說說看估值的好處。估值就像“溫度計”,能告訴你這個板塊現(xiàn)在是“過熱”還是“過冷”。低估值的時候買,相當于在打折的時候進貨,成本低,安全邊際高;高估值的時候賣,相當于在漲價的時候出貨,能落袋為安。比如你買消費ETF,在PE18倍的時候買入,PE漲到25倍的時候賣出,既能賺到企業(yè)盈利增長的錢,又能賺到估值修復的錢,這才是“真收益”。
當然,也不能只看估值,得結合行業(yè)景氣度。比如有些板塊估值低,但行業(yè)在走下坡路,比如某些傳統(tǒng)制造業(yè),就算估值再低,也可能漲不起來;有些板塊估值中等,但行業(yè)在快速增長,比如新能源里的儲能,雖然估值不算低,但未來需求大,業(yè)績能跟上,估值也可能慢慢消化。所以估值是基礎,得和行業(yè)趨勢結合著看,不能一根筋。
新手怎么用估值選ETF?三步就能學會
很多新手覺得估值復雜,其實不用搞太專業(yè)的計算,記住三個步驟,就能用估值挑到靠譜的ETF。
第一步:先確定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如果你是新手,怕虧,就先看低估值板塊,比如金融地產(chǎn)、公用事業(yè)ETF,這些板塊波動小,就算短期跌了,也不容易套太深;如果你能承受風險,想賺更多,可以搭配一點中等估值的板塊,比如消費、醫(yī)藥ETF,高估值板塊盡量少碰,或者只拿小部分錢試試水。
第二步:查估值,找“便宜”的板塊。打開你的證券APP,搜你想關注的ETF,比如“中證銀行ETF”,點進去找“估值分析”,看看PE和PB在近10年的分位數(shù)。分位數(shù)低于40%,就是低估值;40%-60%是中等估值;高于60%就是高估值。比如現(xiàn)在銀行ETF的PE分位數(shù)是25%,就屬于低估值,可以重點關注;半導體ETF的PE分位數(shù)是85%,就是高估值,盡量避開。
第三步:等時機,不追漲。就算是低估值板塊,也別在它跌的時候急著買,等它穩(wěn)定下來再入手;如果是中等估值板塊,最好等它回調(diào)的時候買,比如跌了5%-10%,估值回到更低的位置,再進場。比如消費ETF現(xiàn)在PE21倍,要是跌到20倍以下,就是更好的買入機會。不要看到板塊漲了就追,越漲估值越高,風險越大。
另外,還有兩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一是不要只買一個板塊的ETF,要分散投資,比如買一個低估值的金融地產(chǎn)ETF,再買一個中等估值的消費ETF,就算一個跌了,另一個可能漲,能降低風險;二是定期看估值,比如每個月查一次,如果持有的ETF估值漲到高估值區(qū)間了,就賣一部分,落袋為安;如果跌到低估值區(qū)間了,就補一點,攤低成本。
最后說句實在話
買ETF不是買彩票,不是靠運氣就能賺錢的。很多人覺得ETF簡單,就隨便買,結果虧了又怪市場不好,其實是自己沒做好功課。估值雖然不是萬能的,但它是新手避開坑的“保護傘”,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
2025年10月的市場,低估值板塊有性價比,中等估值板塊有機會,高估值板塊有風險。大家買之前,先花5分鐘查查估值,別被短期熱點迷了眼。記住,真正的投資收益,不是靠追漲殺跌賺來的,而是靠理性分析和耐心等待賺來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大家,祝大家都能買到靠譜的ETF,賺到實實在在的“真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