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過去這個周末荷蘭的天氣不太好,刮著大風下著大雨,實在不適合出門。
待在家中,我們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折騰屋子”。
我和隊友稍微調(diào)整了一下家具的擺放位置,順帶理了理屋子的基礎布局。
那些散落在書架角落的小物件,也被歸類整理,回到屬于自己的“家”里,再順手把該丟的雜物清理掉。
收拾完的那一刻,屋子重新變得整潔有序、空曠通透,心情也隨之變得輕盈。
待在這樣清爽的空間里,能明顯感覺到身心都放松下來,整個人平和且安定。
這,才是一個真正能滋養(yǎng)人的家。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空間里堆滿雜物,各種東西隨意擺放、雜亂無章,人一走進這樣的環(huán)境,就會莫名感到煩躁和焦慮;同時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人難以放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雜亂的環(huán)境,確實會在無聲中持續(xù)消耗著我們的能量。
1
“背景”噪音太大,也是一種影響
當我們在做一件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時,最怕的就是被周圍的噪音打擾;嘈雜的聲音會讓人分心,難以進入專注的狀態(tài)。
我每次寫文章時都深有體會,寫作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過程,對外界環(huán)境的安靜度要求很高。
倘若這時候孩子在旁邊吵鬧、鄰居在裝修敲墻,或者外面?zhèn)鱽沓掷m(xù)的嘈雜聲,思緒就會被打斷,寫作的狀態(tài)也會受到影響。
這些我們能聽見的噪音,很容易被察覺。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還有一種“無聲的噪音”,其實也在悄悄影響著我們,那就是來自雜亂環(huán)境的視覺噪音。
假如我們身處一個雜亂的空間,周圍堆滿了各種物品:文件、水杯、筆記本和沒整理的電線……
這些東西雖然沒有聲音,但我們的目光會不自覺地掃過它們;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這就使得大腦不得不同時處理更多的視覺信息。
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會像電腦后臺開了太多程序,性能下降,運行起來慢;腦子里亂糟糟的,思緒難以集中,效率自然降低。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明明什么都還沒開始做,卻已經(jīng)感到煩躁不安,更談不上專注了。
所以現(xiàn)在,我特別注意讓“視覺背景”保持安靜。
空間盡量留白,物品有序擺放,桌面能空就空,能少見的雜物就盡量少。
雜物少一點,背景噪音也就小一點。
當環(huán)境清爽、背景安靜時,家才能真正滋養(yǎng)我們,成為我們能量的來源,而不是干擾的源頭。
2
決策疲勞,也是一種消耗
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物質(zhì)獲取也變得輕而易舉,花點小錢就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于是走進家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東西太多了。
環(huán)顧整個居家環(huán)境,能放東西的角落幾乎都被塞得滿滿當當,整個家?guī)缀醵急浑s物所淹沒。
衣柜里,同款的T恤有好幾十件;
鞋柜里,堆著各種款式的鞋;
廚房的柜子里,擺滿了差不多的杯子、餐具、廚具;
孩子們的房間里,更是堆滿衣物、文具、水杯和玩具……
表面看,這就是富足,想用哪個就用哪個,選擇很多,看起來不缺什么。
但實際上,這種“多”,也帶來了另一種無形的消耗:決策疲勞。
同類物品越多,每次就要花更多時間在選擇、比較和反思上。
“穿哪件好?”
“用哪個杯子?”
“這個要不要扔?”
“哪一個更合適?”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每天做多了,大腦的能量就會被提前透支。
所以現(xiàn)在我會盡量減少這些無意義的選擇。
就衣物而言,不喜歡、不適合、不舒服的衣服全部清理掉,只留下真正合適的那幾件。
這樣一來,選擇穿什么衣服就變得很簡單。
同樣的,日常就留兩雙鞋子在鞋架上,一雙休閑、一雙正式,不用多想,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決策。
孩子們的物品也精簡到“一個書包、一只水杯、一套餐盒”,一目了然,每天隨手拿起來就用,不需要額外思考。
當我們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猶豫,刪掉沒必要的決策,把思考和能量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生活自然會更輕松,更有方向。
3
無聲的物品,也在發(fā)出吶喊
生完三個孩子后,有一段時間,我的家?guī)缀跸萑肭八从械幕靵y。
孩子多,東西自然也多。
尤其是有了三個孩子后,家里的物品多到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那時,每個房間都堆滿東西,桌面、架子、角落,甚至地上都成了臨時的雜物區(qū)。
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常常會對自己產(chǎn)生深深的質(zhì)疑:
我是一個懶散、邋遢的人
我為什么總是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
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她說:“你不是懶,也不是邋遢,只是你家的物品太多了,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你能管理的范圍?!?/strong>
那些散落在各處的雜物、沒整理的存貨,甚至是未完成的家務,都像在對我發(fā)出無聲的抗議:
“什么時候把我放回原位?”
“水池里的碗什么時候洗?”
“你為什么買下我,卻從未使用?”
“地上這些東西,什么時候該清理?”
這些無聲的“吶喊”,其實都在持續(xù)刺激著我們的腦神經(jīng),讓人感到焦慮與負擔。
大腦被迫時刻提醒自己還有很多待辦事項,在這種心理負荷下,誰又能真正放松呢?
那之后,我開始真正意識到,減少家中物品,是一種治愈力。
能斷舍離的就果斷放手,能收進柜子或抽屜的都收納好,不在桌面、臺面或地面上留下任何多余之物。
當家慢慢變得清爽有序,視覺和心理的“背景噪音”都隨之安靜下來。
人也會在這樣的空間里,才會重新找回平靜與松弛,真正感受到家的溫馨與安穩(wěn)。
4
凌亂的環(huán)境,不適合孩子成長
我們因為愛孩子,所以總舍得為他們花錢,想給他們最好的,想讓他們不缺什么。
在大多人的認知中,越愛一個人就要給ta買越多的東西,擁有得越多越好。
如今的孩子幾乎沒有“缺乏”的時刻,反而常常陷在“過度擁有”的狀態(tài)中。
房間里到處是玩具,書架上塞滿書,書桌上也堆滿各種雜物。
看似富足,其實暗藏著消耗。
過多的物品,會在無形中削弱孩子的注意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最直觀的一個感受就是,當孩子在一個凌亂的書桌學習時,目光可能會被桌上的玩具吸引,被擺在桌前的漫畫書勾走注意力,又或者被各式各樣的小擺件牽引著神思。
大腦不得不在學習與干擾之間來回切換,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所以我常常覺得,有孩子的家,“少一點”反而更好。
少一點東西,空間更清爽;少一點選擇,心更專注。
讓孩子的世界保持一定的留白,反而更有利于成長。
尤其在這個物質(zhì)極度充盈的時代,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不是如何得到更多,而是如何選擇、如何拒絕。
真正的自由,不是“什么都有”,而是能夠從紛繁中篩選出真正重要的事物。
有智慧的父母,并不是為孩子提供無限的資源,而是幫他們過濾信息、篩選資源,把無用的、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隔離在外,讓他們的能量聚焦在真正滋養(yǎng)心靈的方向上。
5
少即是多,拒絕不必要的,只過必要的生活。
當我們?yōu)榧易鰷p法的同時,也是在為內(nèi)心“減負”。
愿我們都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真正的喜愛, 勇敢地拒絕那些不需要的物品與負擔,讓生活重新變得簡單、清爽,也更有力量。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豆瓣評分9.4的科普繪本《工作細胞》,輕松了解身體的神奇奧秘。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