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 年 6 月 10 日,中將陳寶倉倒在血泊中,這位曾在青島受降儀式上接過日軍戰(zhàn)刀的抗日英雄,在臺北因 “吳石情報案” 暴露身份,成了犧牲者。
30 多度的高溫里,他的遺體與其他尸體堆在一起,很快開始腐爛發(fā)臭,沒人敢靠近,在那個年代,認領他的遺體,無異于自尋死路。
可誰也沒想到,一場跨越海峽的 “遺骨接力” 即將啟動:兩個普通人冒死尋尸火化,一個 17 歲女孩綁著骨灰盒跳海偷渡,最終讓烈士的魂靈長眠于北京八寶山。
抗日猛將陳寶倉
1900 年,陳寶倉出生在北京一個古玩商家庭,本來家庭富裕,可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戰(zhàn)火很快讓陳家一落千丈。
小學時,他靠著每次考第一減免學費才讀完書,14 歲父母雙亡,為了糊口,他只能放棄升學,投考免費的清河軍官預備學校。這份刻苦與堅韌,成了他日后軍旅生涯的底色。
1923 年從保定軍校畢業(yè)時,陳寶倉各門功課連年獲獎,與后來同樣投身革命的吳石、吳仲禧成了校友。
他最初投奔閻錫山部隊,從排長一路升到師參謀長,可軍閥混戰(zhàn)的荒唐讓他愈發(fā)厭倦 ——“今天和同學喝酒,明天就要刀兵相見,都是中國人,打這仗有什么意思?”
九一八事變后,看著國土淪陷,他毅然轉身投身抗日洪流。
1937 年武漢會戰(zhàn)前,陳寶倉受命構筑城防工事,工兵科出身的他把每一處碉堡、戰(zhàn)壕都修得固若金湯。
淞滬會戰(zhàn)中,他主動請纓上前線,在安徽宣城遭遇日軍空襲,右眼被炸瞎,纏著繃帶仍死守陣地。傷未痊愈又參加德安戰(zhàn)役,作為第二兵團參謀長,他制定的戰(zhàn)術殲滅日軍 2 萬余人,擊斃聯(lián)隊長田中大佐,打出了振奮人心的 “德安大捷”。
鮮為人知的是,1939 年擔任第四戰(zhàn)區(qū)代理參謀長時,他不僅為我黨創(chuàng)辦的《新華南》撰寫多篇文章,公開支持 “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 的主張,還和地下工作者一起編寫《游擊戰(zhàn)規(guī)范》,舉辦訓練班,甚至悄悄把教材送到延安。
1939 年底的粵北抗戰(zhàn)中,他指揮部隊鏖戰(zhàn) 40 天,硬生生殲敵一萬多人,把日軍擋在了粵北之外。
被特務盯上的 “跨界將軍”
1940 年,陳寶倉調任靖西指揮所中將主任,全權負責中越邊境防務。
當時日軍占領越南,頻頻覬覦中國邊境,他一到任就改組民團、打擊戰(zhàn)略物資走私,還和鄉(xiāng)民訂立《國民抗敵誓約》,從根本上筑牢防線,讓日軍 “三天拿下靖西” 的狂言成了笑話。
這段時期,他與越南革命者的交集,更顯其胸懷與膽識。1942 年,胡志明在廣西天保被捕,當?shù)匾偷靥帥Q,陳寶倉聯(lián)合張發(fā)奎強行將人接到柳州保護起來,最終助其脫險。
1944 年,胡志明想給越南同志傳信報平安,陳寶倉想出奇招:用米粥水在《廣西日報》空白處寫字,晾干后字跡消失,到越南用火一烤便顯現(xiàn),信上那句 “我現(xiàn)在很好,請同志們放心”,成了越共當時的精神支柱。
可這事也讓他徹底暴露在國軍特務的視線里。“放任越共活動” 的告發(fā)信遞到重慶,軍事法庭隨即傳訊他。
雖因證據不足未被定罪,但他被懷疑的標簽已撕不掉。1945 年青島受降儀式上,陳寶倉身著中將禮服,接過日軍司令長野榮二鞠躬呈獻的戰(zhàn)刀,那一刻的揚眉吐氣背后,是特務們早已盯上他的冰冷目光。
抗戰(zhàn)勝利后,陳寶倉因 “故意遺失物資給解放軍” 被免職。1948 年春,他在香港加入民革,見到中共香港分局負責人后,主動請纓赴臺潛伏。
“我與吳石是校友,在第四戰(zhàn)區(qū)共過事,他能信得過我。” 這年年底,他以 “國防部” 中將高參的身份登島,與吳石組成 “黃金搭檔”。
一個搜集軍事情報,一個負責傳遞,把大量關鍵信息送回大陸。
然而1950 年 1 月,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出了問題,筆記本上的 “吳次長” 三個字成了導火索。
吳石被捕后,特務在其家中搜出陳寶倉手寫的情報,這位中將高參隨即入獄。審訊室里,酷刑輪番上陣,陳寶倉始終咬定是 “工作交流”,保密局檔案里只得用 “狡獪”“鎮(zhèn)定” 二字形容他的頑固。
可國軍早已掌握他抗戰(zhàn)時的舊賬,審判官原本建議 “重判免死”,老蔣卻親筆批示 “審判不公”,將審判官撤職,直接改判死刑。
6 月 10 日,陳寶倉寫下絕筆信:“弟已被判死刑,請轉知家屬,死后即用火葬。” 下午 4 點 30 分,槍聲響起。
遠在香港的妻子師文通得知噩耗,強忍著悲痛托人在臺北尋找丈夫遺體。
這時,兩個普通人站了出來,那就是學生陳克敏和軍需官唐輝麟。
陳克敏曾在青島見過陳寶倉受降的英姿,唐輝麟則敬佩他抗日的壯舉,“這樣的英雄,不能曝尸荒野”。
兩人揣著師文通湊的 600 臺幣摸到刑場,腐臭味嗆得人睜不開眼,尸體在烈日下腫脹變形。
他們憑著陳寶倉右眼失明的舊傷特征,在十幾具遺體中終于找到目標?;鸹瘡S工人見他們冒險收尸,壓低聲音催促 “快點”,收了錢便匆匆點火。
可骨灰有了,如何送出臺灣成了新難題。
陳寶倉妻子師文通突然想起,女兒陳禹方的同學殷曉霞正要去香港轉赴上海考大學。
找到這個 17 歲的女孩時,師文通幾乎是哀求著把骨灰盒遞過去,殷曉霞看著盒子,想起陳將軍曾英勇的樣子,一口答應下來。
1950 年 7 月,殷曉霞提著塞著骨灰盒的行李箱登船??纱斓较愀蹠r,她才得知沒有入港證根本無法上岸。
看著越來越近的碼頭檢查站,女孩咬了咬牙,回到船艙把衣服、書本全扔了,只留下骨灰盒。她用繩子把盒子緊緊綁在胸口,貼得嚴嚴實實,外面套上泳衣和薄外套。
夜幕降臨時,她爬上船舷縱身躍入大海。海水冰涼刺骨,骨灰盒的重量拖著她往下沉,浪頭一次次將她打翻。
她憑著一點游泳技巧拼命劃水,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丟,一定要送到?!?/p>
不知游了多久,腳終于碰到沙灘,接應的人發(fā)現(xiàn)她時,骨灰盒還牢牢綁在身上,海水已經滲了進去。
1951 年,師文通在廣州接到了那捧帶著海水咸味的骨灰。這年 7 月,李濟深出具證明,確認陳寶倉 “為祖國統(tǒng)一犧牲”,1952 年,正式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1953 年 9 月 14 日,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一場低調的公祭儀式,李濟深親自主祭。
因 “吳石案” 未解密,現(xiàn)場只有不到 20 人,沒人能公開訴說他潛伏的功績,只能默默看著骨灰盒入葬。一年后,師文通病逝,終于與丈夫 “團聚”。
而那些幫助烈士歸鄉(xiāng)的普通人,此后各有命運:陳克敏因 “收葬陳寶倉” 被調查,丟了工作靠打零工度日。
唐輝麟調往高雄后杳無音訊,殷曉霞考上大學成了教師,再也沒提起過跳海送骨灰的經歷。他們沒有留下顯赫名聲,卻用勇氣完成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接力。
多年后,陳寶倉的墓前多了一塊新碑,上面刻著他的生平。來往的人或許不會知道,這位保定軍校畢業(yè)的抗日將領、潛伏烈士,還寫過 “心存一寸丹” 的詩句,還曾用米粥水傳遞過希望。
但他們一定能讀懂,那捧從臺北刑場輾轉而來的骨灰里,藏著一個將軍的忠魂,更藏著三個普通人的大義。
參考資料:
原標題:陳寶倉:從舊式軍官到革命烈士
發(fā)布時間:2020-09-14 來源:學習時報
吳石將軍最后的日子:對吳石的偵訊是最困難的事(3)
2018-6-11 18:25 中國新聞周刊
曾接受日軍屈身獻刀的將軍
《 文摘報 》( 2017年07月27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