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吃餅干嗎?
你知道英式餅干和美式餅干有什么區(qū)別嗎?
為什么英國人稱餅干為“biscuit”,而美國人卻稱之為“cookie”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英式餅干和英國歷史的那些事吧~
當我們探索一種食物,難免就要了解其歷史。當我們解析食物歷史,卻總是能有一些意外的收獲。
餅干(biscuit)也不例外。
它可以說是人類最早制作的食物之一。一種面粉與某種液體混合,攤平后烘烤變干,基本上就是餅干了。
世界上最早的餅干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蘇美爾文明,它被稱為“巴皮爾餅”,由大麥和小麥制成。但這種“餅干”最開始不是直接食用的,而是作為一種耐儲存的啤酒發(fā)酵劑存在。
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版本的這種扁平、干燥的面食。比如印度北部的巴蒂餅、希臘牧羊人的帕克西馬迪亞餅。
但是,就像是英國食物歷史學家安妮·格雷所說的那樣,早期餅干的歷史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畢竟當時能執(zhí)筆寫作的人都沒什么興趣去記錄窮人的事務(wù)。
而這些都不影響“餅干”在人類飲食史上的地位。它便于攜帶、能長期保存,是窮人的食糧,士兵的軍餉,也是探險家的伴侶。
大英帝國與硬餅干
在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歐洲國家,餅干最初都是無糖的。
“糖”的出現(xiàn)得益于印度的糖加工技術(shù),后來傳到了阿拔斯王朝(古代阿拉伯帝國王朝),餅干第一次加了糖。
在那之前,人們習慣用其他甜味劑。歐洲大陸和英國首選蜂蜜,但是加了蜂蜜的餅干很快就會變軟,也就無所謂“餅干”了。
這也是為什么幾百年的英國餅干都是無糖的原因。
與此同時,軍用硬餅干(hardtack)在海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是英國海軍的標準口糧。
士兵可以長時間攜帶這些小麥制成的餅干,要么直接吃(據(jù)說口感極差),要么泡在水、湯或酒(如葡萄酒、啤酒)等液體里變軟后食用。
但是,英國的硬餅干產(chǎn)業(yè)卻總是給海軍拖后腿。為了省錢,生產(chǎn)商們想盡辦法偷工減料。
單純用劣質(zhì)面粉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了,他們還在面粉里摻入白堊甚至更令人作嘔的非食用材料。
在航行中,硬餅干會變軟,然后生出象鼻蟲的蛆——這個畫面足以人讓人崩潰。
到了18世紀中期,英國餅干的質(zhì)量差到成為一個國家安全問題——水手們吃了變質(zhì)的餅干,身體虛弱甚至死亡。
等到英國開始與拿破侖作戰(zhàn)時,海軍已經(jīng)利用新的蒸汽技術(shù)建立了大規(guī)模餅干制造廠,這些餅干成為了世界上最早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之一。
茶與餅干的邂逅
17世紀60年代,茶開始傳入英國,同時發(fā)生的還有內(nèi)戰(zhàn)、國王被斬首、瘟疫與戰(zhàn)爭。
進入18世紀,工業(yè)革命將工人從田野吸引到工廠,人們的用餐時間也開始改變。
在那之前,英國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大約在中午或稍晚一點,也就是工作日的中間點。
但是現(xiàn)在,離家更遠了,這一餐逐漸被推遲到晚上6點左右。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那時候英國人還沒有吃午餐的習慣。于是,茶就有了用武之地。
午間茶變得普遍,而餅干——廉價、可靠的能量來源——成為了茶的天然伴侶。
直到后來出現(xiàn)了正式的“午餐”,午間茶也就成了下午茶。
從那時起,英國餅干從純粹實用性的東西演變得越來越“奢華”,不僅糖分越來越多,形式也越來越精細復雜,還加入香料和巧克力等調(diào)味。
當時的餅干公司時不時推出一款新餅干,然后大肆宣傳,力爭在餅干市場占據(jù)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英國餅干“最差餅干”的名聲已經(jīng)悄然扭轉(zhuǎn)。
美式餅干的另類選擇
再來說說美式餅干。
當英國人為建立龐大的餅干帝國添磚加瓦時,另一片大陸上的美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比餅干更好的保存食物,那就是——罐頭食品。
美國人有自己的餅干,可是他們?yōu)榱藬[脫英國用語的影響,有意抹去了“biscuit”之類的名詞,取而代之的是“cookie”。
“Cookie”一詞源自荷蘭語“koekje”(小蛋糕)。美國的餅干(cookie)種類非常多,從酥脆的奧利奧到柔軟的巧克力碎餅干,應(yīng)有盡有。
美國人提到“餅干”時,大多指的都是一種“甜點”,而不是英國式的無糖餅干。
當然,美國也有硬餅干,不過大多是在軍事和漁業(yè)領(lǐng)域。在新英格蘭,硬餅干也被稱為“航海餅干”或“領(lǐng)航員面包”。
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的一位名叫約翰·皮爾遜的面包師還發(fā)明了一種更薄的餅干,稱之為“皇冠領(lǐng)航員餅干”。這種餅干類似英式硬餅干,但是更薄、更脆,而且保存時間也更長。
后來,約翰·皮爾遜的面包店被另外一家公司吞并,該公司在1898年被命名為“國家餅干公司(National Biscuit Company)”,后來縮寫為納貝斯克(Nabisco)。沒錯,我們熟悉的奧利奧和趣多多都是該公司生產(chǎn)的。
酥脆與柔軟的哲學
如果說有什么能區(qū)分美國cookie和英國biscuit,那就是一種觀念:biscuit必須總是脆的。
這源于硬餅干的傳統(tǒng)——如果一塊biscuit變軟了,那就說明它變質(zhì)了。
在美國人看來,有些餅干(cookie)是脆的,有些則不是,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餅干的喜愛。
而在英國人看來,餅干(biscuit)承載了更多的傳統(tǒng)意義,它們曾經(jīng)是先輩們的生存“工具”,已經(jīng)超越了“甜點”、“點心”或者“零食”的范疇。
正如我們最開始所說的那樣,了解美食歷史,能讓我們在品嘗這種美食時多一些更豐富的體驗。
從餅干中,我們窺見了人類如何從狩獵采集走向工業(yè)化社會,英國人如何跨越大洋建立帝國的一段段歷史……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