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
真正的高境界,其實都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
就像流水一樣,不疾不徐,從容安靜,滋潤萬物卻不爭不搶。
人嘛,也是一樣的,凡事但求淡定去做,其他的交給時間,不要有強(qiáng)烈的得失心。
這樣,順勢而為地過日子,像水一樣,知道什么時候該繞道,什么時候該積蓄力量。
最終,一旦積累起了足夠多的經(jīng)驗,閱歷,日子也能因此過得風(fēng)生水起,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順應(yīng)天時,事半功倍
人嘛,做事做人最怕逆著規(guī)律和人性。
就像逆著季節(jié)去種地,再好的種子也是白搭。
凡事都要多考慮其中的可行性,不要勉強(qiáng)。
秦國李冰在修都江堰時,不像前人那樣只是一味加高堤壩來堵水。
而是順應(yīng)水勢,用魚嘴分水、飛沙堰泄洪。
這樣,既成功治理了水患,又能灌溉萬畝良田,真是一舉兩得。
他說:“治水如治民,宜疏不宜堵?!?/p>
遇到難題和挑戰(zhàn),及時做出觀察、分析,然后慎獨(dú)判斷,選擇,行動。
然后,順應(yīng)時代,才能事半功倍。
《淮南子》中有云,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
確實啊,大禹能治水,卻不能讓水倒流。
我們在當(dāng)下也一樣,唯有順著規(guī)律做事,則比使蠻力管用得多。
順應(yīng)時勢,把握先機(jī)
俗話說的,識時務(wù)者為俊杰,這話一點(diǎn)不假。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不久就選擇辭官隱居,不問朝堂之事。
因為他看出了勾踐身上有一種“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特質(zhì)。
后來,他輾轉(zhuǎn)來到齊國做生意,又成了當(dāng)?shù)鼐薷弧?/p>
不過,即便三次發(fā)財,他也選擇三次散財,始終不把財富抓得太緊。
朋友問他為什么,他說:“財如流水,堵則潰,疏則通。”
人啊,不管對于財富,還是地位,自己若是抓得太緊,都是一種負(fù)累。
所以司馬遷才如此評價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p>
對于自己所擁有的的,其實唯有那些放得下的人,最終才能重新拿得起來。
曾國藩曾說:“凡事順勢而為,則事半功倍?!?/p>
任何時候,唯有看清大勢所趨,才能抓住真正的機(jī)會。
如此,靠自己,順勢而為,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順應(yīng)本心,活得自在
人生在世,如果勉強(qiáng)自己做不擅長的事,最是痛苦。
聰明人,都在做自己擅長并且喜歡的事,這樣才越來越得勁。
白居易晚年辭官之后,一開始并不習(xí)慣,但也不像其他官員那樣唉聲嘆氣。
他后面在洛陽建宅開始種花,與文人唱和。
并且寫道:“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以至于當(dāng)朝廷幾次召他回去,他都婉拒了。
他說:“吾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p>
人生在世,順應(yīng)本心,就是最大的清醒。
正如王陽明說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順著自己的本性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不求過重的外欲,也不讓自己活給別人看,終究才不會迷失自己。
人生在世,懂得順勢而為,才是最舒服的活法。
就像撐船一樣,當(dāng)順流而下的時候,既省力又走得遠(yuǎn)。
人嘛,該進(jìn)時進(jìn),該退時退,該轉(zhuǎn)彎時轉(zhuǎn)彎。
這樣的人,活得通透,過得瀟灑。
最終,那些懂得順勢的人,都不會活得太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