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特朗普忙著在中東推銷其“20 點和平方案”、試圖穩(wěn)住美國在地區(qū)的影響力時,伊朗的一個公開請求,讓他的布局突然多了變數。
當地時間 10 月 4 日,伊朗航天研究所所長瓦希德?亞茲達尼安通過伊朗國家通訊社明確表示,希望深化與中國在導航系統(tǒng)領域的合作,甚至考慮用中國北斗系統(tǒng)逐步替代美國 GPS。
這句看似簡單的“合作請求”,實則是伊朗向中國主動遞出的“橄欖枝”,連特朗普或許都沒料到,自己苦心經營的中東技術霸權,會被這樣一記請求撬動。
伊朗為何急著找中國?
2025 年的中東,依舊是全球最動蕩的角落。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斷斷續(xù)續(xù),談判桌上難有實質性進展;黎巴嫩真主黨在邊境頻繁動作,雖未直接宣戰(zhàn)卻暗流涌動。
而伊朗,雖未直接下場,卻因背后支持哈馬斯、真主黨等勢力,成了以色列眼中的“潛在目標”。
就在這時,特朗普推出的“和平方案”涵蓋?;?、援助等內容,可那更像政治炒作,未觸及地區(qū)核心矛盾.
多數阿拉伯國家不買賬,伊朗更是直接表態(tài)“方案忽視巴勒斯坦權益,毫無意義”。
在這場亂局中,伊朗的處境遠比表面更尷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伊朗核設施是地區(qū)安全威脅”,甚至暗示不排除采取軍事行動。
而美國雖未直接表態(tài),卻通過控制 GPS 等關鍵技術,牢牢攥著伊朗的“命脈”。這不是空穴來風,據半島電視臺 2024 年的報道,伊朗曾在一次軍事演習中遭遇 GPS 信號突然中斷,導致多枚導彈偏離目標。
事后調查顯示,信號干擾源與美軍在波斯灣的軍事基地有關。這次“技術卡脖子”,讓伊朗高層徹底意識到:依賴美國主導的技術體系,就是把國家安全放在“別人的案板上”。
更讓伊朗警惕的是,GPS 不僅是導航工具,更是美軍情報收集的重要渠道。
此前伊朗核科學家遇襲事件中,有證據顯示,襲擊者正是通過 GPS 定位鎖定目標行蹤。
伊朗通信和信息技術部曾在內部報告中坦言,“繼續(xù)依賴 GPS,等于給對手留了‘后門’”。
在這樣的安全焦慮下,尋找替代方案成了伊朗的必然選擇,而中國北斗系統(tǒng),成了最靠譜的選項。
伊朗的選擇并非臨時起意。中伊自 2023 年簽署“全面合作計劃”以來,就在航天、數字技術等領域有過多次接觸:中國曾協(xié)助伊朗升級國內通信網絡,北斗系統(tǒng)也已在伊朗的農業(yè)測繪、港口調度等民生領域小范圍應用。
這次公開提出“替代 GPS”,不過是將之前的合作“往前推了一大步”。
對伊朗而言,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次“去美國化”的戰(zhàn)略嘗試,通過與中國綁定關鍵技術,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為自己在復雜的中東局勢中“留條后路”。
中國該“給面子”嗎?
伊朗的請求,看似是“給中國面子”,實則把中國推到了“兩難境地”。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完全有能力接下這份“合作”—— 北斗系統(tǒng)作為聯合國認可的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已服務于 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中東,沙特、阿聯酋等國早已將北斗用于鐵路建設、沙漠治理等領域,技術成熟度和穩(wěn)定性有目共睹。
伊朗本土的科技企業(yè)也已具備基礎:去年伊朗就推出了兼容北斗的智能手機芯片,普通民眾的日常定位需求已能通過北斗滿足,合作的“硬件門檻”早已不存在。
但政治與外交的考量,遠比技術復雜。中國一貫在中東事務中秉持“中立調解、不選邊站隊”的立場,2024 年伊沙復交,中國就是重要的“牽線人”,靠的正是“不偏不倚”的信任。
今年上半年伊以沖突升級時,中國的首要動作是協(xié)助公民撤離,而非介入沖突。若明確答應伊朗“替代 GPS”的請求,尤其是若北斗被用于軍事場景,很可能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站隊伊朗”,這與中國“通過對話推動和平”的一貫主張相悖。
美國的反應更不容忽視。GPS 是美國維系全球技術霸權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隨著北斗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擴大,美國已多次表達警惕。
美國國務院也一度試圖游說盟友“優(yōu)先使用 GPS”。若伊朗成為中東首個大規(guī)模棄用 GPS 的國家,很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進而招致美國在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反制,這是中國必須權衡的風險。
可拒絕合作,代價同樣不小。中伊合作不僅限于技術,在能源、經貿等領域也有深度綁定,伊朗對中國介導伊沙復交心存感激,此次請求也是對兩國互信的“試探”。
若在關鍵的技術自主問題上拒絕援手,可能削弱兩國互信,甚至影響“一帶一路”在中東的推進。
更重要的是,這會錯失展示北斗“開放合作”屬性的契機,北斗從誕生之初就定位為“世界的北斗”,拒絕合理的合作請求,不利于其國際影響力的擴大。
面對這種兩難,中國的應對思路已逐漸清晰。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時強調,“北斗系統(tǒng)是開放、兼容的全球公共服務平臺,始終致力于為各國提供優(yōu)質服務,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或地區(qū)”。
這種表態(tài)既展現了開放姿態(tài),又巧妙劃清了“技術合作”與“政治站隊”的界限,言下之意,合作可以談,但要基于民生需求,而非軍事目的。
事實上,這種“民生優(yōu)先”的路徑已有先例。在沙特,北斗被用于麥加朝覲的人員疏導;在阿聯酋,北斗助力沙漠地區(qū)的水資源勘探。
對伊朗,中國或許會先從農業(yè)、交通等非敏感領域入手,逐步擴大北斗的應用范圍,既回應了伊朗的需求,給了“面子”,又守住了中立立場,避免卷入地區(qū)沖突。
這種“循序漸進、規(guī)避敏感”的平衡術,正是中國處理復雜國際事務的智慧所在。
伊朗的這聲“盼中國給個面子”,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求助,而是中東格局重構的一個信號。
它折射出特朗普“和平方案”的無力,美國已無法再用技術、軍事手段完全掌控地區(qū)國家;也反映出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正從“調解者”向“可靠合作伙伴”轉變。
對特朗普而言,更棘手的或許還在后面:若伊朗用北斗的嘗試成功,中東其他對美國技術依賴有顧慮的國家,很可能會跟進。
到那時,美國在中東的技術霸權,將不再是“堅不可摧”的壁壘。
而中國,通過這次“給面子”的合作,既鞏固了與伊朗的關系,又守住了中立底線,更向世界展示了北斗的開放屬性,這步棋,看似溫和,卻藏著長遠的地緣考量。
伊朗的請求,不過是這場新博弈的開始,而特朗普沒料到的是,中國早已在“平衡與合作”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參考資料:
伊朗高官:想轉用中國北斗,更安全
2025-10-05 23:49·北京日報客戶端
伊朗媒體:伊朗正探索逐步將關鍵領域定位系統(tǒng)從GPS遷移至北斗導航系統(tǒng)
2025-07-31 06:58·環(huán)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