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生活里奔忙,一邊盼著日子平順,一邊被瑣事纏得心慌——工作的壓力、朋友的誤會、家庭的小事,樁樁件件都像堵在心頭的石頭,讓人喘不過氣。
可古人早留下過答案:“心寬了,事就少了;心靜了,事就沒了;心淡了,人生就好了?!?這份智慧,藏在“寬心、心靜、心淡”三個字里,也藏在那些流傳千年的詩詞中,悟透了,日子自會變得從容。
一、心寬:“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蘇軾被貶黃州時,日子過得窘迫,卻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別人笑他落魄,他卻把貶謫的苦、生活的難,都裝進“心寬”的容器里——下雨沒傘就淋雨走,沒錢買肉就自己燒“東坡肉”,把別人眼中的“糟心事”,過成了詩里的“自在”。
生活里的事,本就沒有“過不去”,只有“想不開”。朋友因為一句話誤會你,非要爭個“你對我錯”,最后鬧得兩敗俱傷;家人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拌嘴,你越較真,矛盾越升級??扇裟軐W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把心放寬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讓你生氣的誤會,不過是“芝麻大的小事”;那些讓你糾結(jié)的對錯,其實根本不值一提。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量決定了格局。對別人的無心之失多些包容,對生活的磕磕絆絆少些計較,寬心以待,那些看似棘手的事,自會慢慢化解。
二、心靜:“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寫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他能在喧鬧世間尋得清凈,靠的不是“躲進深山”,而是“心靜”——哪怕身處鬧市,只要內(nèi)心不焦躁、不妄動,自能守住一份安寧。
我們總在“庸人自擾”:工作出了點差錯,就整夜睡不著,反復琢磨“領(lǐng)導會不會罵我”;計劃被打亂,就慌得手足無措,覺得“天要塌了”??稍郊痹絹y,越慌越錯,就像白居易說的“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心一靜,外界的紛擾自會變淡,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會清晰起來。
遇到棘手的事,別忙著發(fā)火、別急于回應,先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讓心沉下來、靜下來。在沉默中梳理情緒,在安靜中思考對策,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根本沒有你想的那么嚴重;很多焦慮,不過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三、心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李白一生跌宕,從長安的“貴妃研墨、力士脫靴”,到流放夜郎的落魄,卻始終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淡看功名利祿的得失,淡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得到了不狂喜,失去了不沮喪,把“執(zhí)念”換成“淡然”,反而活成了最瀟灑的“詩仙”。
人到一定年紀就會懂:太過執(zhí)著的東西,往往求而不得;拼盡全力去爭的,得到了也未必快樂。為了“比別人過得好”,熬夜加班搞垮身體;為了別人的一句評價,勉強自己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最后累了身心,丟了自己。
不如學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通透,把一切看淡些:不苛求事事圓滿,不執(zhí)著于“必須怎樣”,對人不過分期待,對自己不過高要求。就像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走到絕境又如何?換個心態(tài),說不定就是“柳暗花明”。
心淡了,就不會被得失困??;人松了,日子自然就順了。
小編結(jié)語:心若從容,歲月自會溫柔
人生這場修行,修的不是“躲開風雨”,而是“修煉心境”。心寬了,風雨也能變成“和風細雨”;心靜了,紛擾也能化作“過眼云煙”;心淡了,得失也能看成“尋常風景”。
就像古人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日子好不好,不在于外界是否平順,而在于你是否有“寬心、心靜、心淡”的智慧。
愿你我都能修得這份心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往后的歲月里,心從容,人自在,日子越過越順,越過越美。
讀者朋友們,對此,你有著怎樣獨特的觀點與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感謝您的閱讀與關(guān)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