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wèi)省專家組近期遞交的一份報告,明確建議研發(fā)“新一代潛艇”,而核動力潛艇被列為核心方向之一。這絕不是普通的“軍事技術升級”,而是“破界”?。阂坏┖藵撏涞?,日本距離真正的核武裝,就只差最后一步。
一、日本是個“準核國家”
日本敢提“造核潛艇”,絕非心血來潮,而是數(shù)十年“以民養(yǎng)軍”策略的必然結果。表面上,日本以“能源短缺”為由發(fā)展民用核能,實則早已悄悄完成核能力的“原始積累”,默默積累了核材料、核反應堆技術和海軍工程體系。
比如,截至2024年,日本通過民用核反應堆回收、海外采購等方式,累計儲備钚元素超過47噸——這一數(shù)量位列全球前五,足夠制造上千枚核武器。
同時,日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企業(yè),長期參與民用核反應堆研發(fā),掌握了小型化、高功率核反應堆的核心技術。而這正是核潛艇的“心臟”,說明日本的核反應堆技術已具備軍事轉化能力。
二、日本是在假“防御”真“進攻”
面對外界質疑,日本一貫以“自衛(wèi)”“應對地區(qū)安全威脅”為借口,但核潛艇的本質屬性,早已戳破這層偽裝——它是典型的“進攻性戰(zhàn)略武器”,而非“防御工具”。
從性能上看,核潛艇與常規(guī)潛艇的差距,不止于“動力”。
核動力裝置使其無需頻繁上浮充電,水下續(xù)航能力可達數(shù)月、航程超10萬公里,能實現(xiàn)“全球巡航、長期隱身”;搭配潛射導彈(日本已在研發(fā)射程超1000公里的“戰(zhàn)斧”導彈適配技術),可對他國本土實施遠程打擊。
這種“既能隱蔽接近,又能遠程威懾”的能力,完全超出了“自衛(wèi)”的范疇,更符合“遠洋戰(zhàn)略威懾”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