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沿著竹林吹來,拂過紅墻,吹皺樹影,也吹慢時間。
沒有香火繚繞,也無鐘磬陣陣,只有樹葉翻動的聲音與行人的腳步,輕輕落在石板上。
午后的陽光從飛檐縫隙間灑下,斑駁而靜謐。此處,不似現(xiàn)代成都的節(jié)奏,更像一段被遺忘的舊時光。
步入寺門,才知這是近慈寺,曾為成都城南最負盛名的佛門凈地,鼎盛時僧眾達八百余人,如今卻隱于錦城湖邊,被煙火氣包圍,被時間沉淀。
近慈寺坐落于武侯區(qū)盛安街,離喧鬧不過幾步,卻自成一界。周圍是日常生活的樓宇與市集,沿著地鐵5號線錦城湖站步行十五分鐘,便能走進這處“上了年紀”的佛門世界。
寺內(nèi)不大,卻處處講究。紅墻之外是拍照熱點,紅墻之內(nèi)則更顯禪意。清晨薄霧未散,竹林中露水未干,紅墻青瓦,仿佛畫卷鋪陳。
氣候宜人,成都的春秋尤為適合造訪,陽光不烈,風溫柔,帶一壺茶、穿一襲長裙,恰逢寺內(nèi)銀杏黃時,更添詩意。
從山門入,一段竹影隨墻延伸至回廊。青石板腳下不顯眼的裂縫里生出苔蘚,仿佛在悄悄提醒,這是座活著的寺廟,不是博物館。
庭院深處,大殿林立。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等各守一隅。香案前幾位虔誠信眾合十閉眼,未語卻肅然。佛像不拍,只以眼觀之,已覺內(nèi)心安定。
繞過主殿,是兩株古銀杏,秋日金葉落地,樹下留白最是動人。大樹下可駐足沉思,偶有微風,葉片輕響,如對話如低語。
寺外近旁的鐵像寺水街,是另一種熱鬧。蓋碗茶、手作鋪、手鼓聲、叫賣聲,不遠不近。若在近慈寺坐了一小時,出來再喝一盞茶,便會明白什么叫“靜動相宜”。
許多游客在水街熱鬧一圈,才知旁邊這堵紅墻后的世界。也有人特意穿著漢服而來,只為在光影與回廊之間留下一幀屬于成都的“慢鏡頭”。
近慈寺始于隋朝,歷經(jīng)明萬歷重修、清康乾擴建,到民國時的能海上師弘法盛景,歷史滄桑盡藏于院落角落。
文革期間殿宇盡毀,2007年才重建為“近慈精舍”,并于2015年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
不高調(diào),不商業(yè)化,甚至連宣傳都極少。這不是為了淡泊名利,而是以一種“本就該如此”的姿態(tài)存在。
在成都眾多寺廟中,近慈寺沒有武侯祠的名氣,沒有青羊?qū)m的香火,也不似文殊院的游客如織。
但正因如此,它才擁有了更多真正的寧靜。
不收門票,不設(shè)喧囂。紅墻之外是鏡頭感十足的氛圍感,紅墻之內(nèi)是安靜、內(nèi)斂與佛意的交織。
它不搶眼,卻能走進心里。
當城市飛速前行時,總要有些地方替我們慢下來——近慈寺,用一院紅墻竹影和千年銀杏,提醒來者:熱鬧之后,該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