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皮膚病療法第二代傳承人張敬書(1892年——1974年),出生于清光緒十八年,是張好禮中年所得之子,因而備受寵愛。受家庭氛圍熏陶,張敬書自幼接受教育,十歲時便已熟讀醫(yī)書,醫(yī)學知識與中醫(yī)技術皆得父親言傳身教。未滿20歲時,他便承擔起家庭重擔,開始傳承《張氏皮膚病療法》。他繼承父親醫(yī)術,遵循家規(guī)與遺愿,秉持高尚醫(yī)德,傳承并弘揚張氏皮膚病療法。
(張氏皮膚病療法第二代傳承人張敬書)
志向往往與難題并存。1913年,21歲的張敬書接手第二代傳承時,正值清末民初的動蕩時期。彼時農村處于改朝換代之際,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別提醫(yī)療資源了。農村缺醫(yī)少藥的狀況極為嚴重,物資匱乏、藥材短缺,連醫(yī)生都無計可施。受家庭變故與歷史因素影響,張敬書的家境同樣窘迫。盡管父親并未留下多少物質遺產,但其生前樹立的榜樣與崇高品德,讓張敬書深受感召,立志傳承醫(yī)術。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但有志向的人總能積極想辦法解決。當時張敬書面臨的困境是:大批鄉(xiāng)親沒錢就醫(yī),自己雖有醫(yī)術卻缺少藥材??丛谘劾?、急在心里的他并未退縮,而是開動腦筋,千方百計地尋找對策。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敬書通過研讀中藥典籍,掌握了多種中藥材知識,開始就地取材。為解燃眉之急,他親自采藥以渡過難關,根據病情炮制藥材,無償救治患者,暫時緩解了部分鄉(xiāng)親沒錢治病的難題。此舉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在他的感召下,親朋、鄉(xiāng)親紛紛加入采藥隊伍。為獲取更多藥材,他常帶著干糧徒步百里進山采挖,并嘗試引種。經過努力,他不僅在道旁、河邊種植了中草藥,村長還特批地塊供其引種。多種藥材試種成功后,基本滿足了需求,對于不適合本地生長的種類,他則查找性味相近的中藥進行替代,竭力完善治療方案。
張敬書享年82歲,歷經三個朝代。在他60余年的行醫(yī)生涯中,最大的特點是對每位患者的診療過程都詳細記錄:療效好就總結經驗,效果欠佳就分析原因,反復研究修改,視病歷如珍寶。數十年的辨證施治與經驗積累,為張氏皮膚病療法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敬書的一生可謂孜孜以求。為改變農村文化落后面貌,新中國成立前,他還主動義務教年輕人讀私塾、學文化。雖未做到桃李滿天下,但本村及周邊的幾代人,100多名弟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知識傳授,受益終身。新中國成立后,他還受聘到姚家衛(wèi)生院擔任坐診醫(yī)生。
(張氏皮膚病療法第三代傳承人張文明)
《張氏皮膚病療法》第三代傳承人張文明(1916年生),出身書香門第。良好的家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助力他成長——他不求物質富足,只以勵志向上、為父母分憂為念。雖繼承了先輩醫(yī)術,卻甘居人后。有修養(yǎng)的人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張文明便是如此:每逢危急時刻,他總愿為父親打下手,主動承擔采藥、種藥、炮制、制藥等工作,親自種植、采挖、捕捉中藥材。數十年的摸索與引種,使可用中藥的種類不斷增加,他刻苦鉆研藥材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治療更具針對性,還大膽探索植物和昆蟲的新藥用價值。若在今日,張文明不僅是一名中醫(yī),更是名副其實的中藥師。多年來,他甘為人梯,與父親攜手共進,為解決農村缺醫(yī)少藥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每一代人的奮斗,都是為了讓下一代站得更高。張文明以此為己任,完善了張氏皮膚病療法的第三代傳承。
(整理:胡云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