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上游新聞上線10周年的特別策劃“山野奇妙 WALK SHOW”展覽,在渝中區(qū)山城巷開展。
這場展覽不僅是“自然幫”城市物種影像計劃的成果縮影——鏡頭里的欒樹、池塘邊的白鷺、石階旁的地錢等物種一一亮相,更藏著一群特殊“講解員”的身影——“幫幫”志愿服務(wù)隊的志愿者們,從9月30日到10月8日,把城市與自然的故事裝進了游客的旅途里。
部分參與活動的志愿者合影。
“阿姨您看,這些科普文章和照片、視頻,都是我們志愿者自己拍攝、編輯的!”10歲的小學(xué)生志愿者劉莞爾踮著腳,指著展架上的海報作品,給駐足的游客介紹。作為“自然幫”最小的“配音”志愿者,她為最新一期的“蜻蜓”主題配了解說詞。如今站在展臺前,能把蜻蜓和豆娘的區(qū)別說得一字不差。身旁的志愿者“倉鼠”則忙著調(diào)試互動鏈接,她從去年起參與了多期“自然幫”城市物種影像計劃的校對工作,“看著游客對我參與作品的關(guān)注和認可,能當(dāng)面聽到游客說‘原來重慶有這么多小生靈’,比任何成就感都實在?!?/p>
志愿者正在現(xiàn)場為游客服務(wù)。
展臺前的親子志愿者格外惹眼。帶著8歲兒子值守的市民李女士,母子倆都是“自然幫”的忠實參與者,“我們經(jīng)常參加‘自然幫’的線下自然導(dǎo)賞活動,一起拍過的欒樹的花、苦楝的果、折耳根的葉,今天兒子主動當(dāng)‘小老師’,教游客認識植物?!倍压ぷ?年的志愿者喻梁宏小石,特意調(diào)休來值守,他的背包里裝著自己打印的物種手冊,“想讓更多人知道,保護城市自然不用去遠方,樓下的樹、窗檐的鳥,都是要守護的‘鄰居’。”
外國友人與值守志愿者合影留念。
“一位來自摩洛哥的外國游客來參觀,因為在場的志愿者英語都不是很好,于是我和另外三名志愿者,各自講著自己知道的英語句型,為這位外國游客講解?!敝驹刚哂圉矽i說,這位外國游客對折耳根十分感興趣,問了許多關(guān)于這個物種的問題,比如泰國有沒有折耳根?這可把大家難倒了,趕緊上網(wǎng)搜索,發(fā)現(xiàn)泰國有折耳根后才向她介紹。
“在這位游客離開之際,我們邀請她留言?!庇圉矽i說,這位游客用英語、阿拉伯語、法語分別寫了一段話,“與最可愛的專業(yè)團隊一起討論當(dāng)?shù)丨h(huán)境,它既迷人又令人著迷,語言不是障礙……我和志愿者們度過了一個超級美好的時刻,團隊太棒啦!”最后她簽上了自己的名字“Sakina”?!八龑懙倪@幾段話讓我們一下就有了滿滿的成就感?!敝驹刚哂圉矽i說。
志愿者正在為游客講解物種知識。
這群跨越年齡的志愿者,把影像背后的故事變成了游客手中的小獎品——答對物種知識就能領(lǐng)走的植物盲盒,藏著他們?yōu)橛慰蛯懴碌淖8#慌c“城市物種合照”的照片墻,貼滿了游客與志愿者的笑臉。
當(dāng)值守接近尾聲時,志愿者劉真在留言簿上寫到:“作為一名參與‘自然幫’城市物種影像計劃的志愿者,本次展覽不僅僅是簡單的‘看見’。這種從旁觀者到記錄者、傳播者的角色轉(zhuǎn)變,是我經(jīng)歷最直觀的感受。保護生態(tài)并非遙不可及的口號,我深信,每一次分享,都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份力量?!?/p>
今年是上游新聞上線10周年,歷經(jīng)十年發(fā)展,已構(gòu)建覆蓋多終端的全媒體矩陣,用戶規(guī)模突破1.8億,成為立足重慶、輻射全國的主流新聞資訊平臺。2025年5月18日,上游新聞發(fā)布十周年品牌活動標(biāo)識“上游AI未來”,標(biāo)志著平臺向智媒化轉(zhuǎn)型的新階段。
作為轉(zhuǎn)型的一部分,上游新聞“幫幫”志愿服務(wù)隊于2023年組建,聚焦民生需求開展自然科普、黨建引領(lǐng)、社區(qū)服務(wù)等多個項目,依托媒體資源搭建公益橋梁。截至2025年9月,參與活動的志愿者已超1000余名,累計組織百余場志愿活動,形成“新聞+公益”的特色服務(wù)模式。
志愿者留言>>
葉明依 17歲 志愿者
這次“山野奇妙,萬物重生”影像展活動讓我收獲滿滿。我在值守時,有一位法國女士駐足觀看我們的海報,我用英文為她作了講解,有趣的物種以及重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她的好評。其中,就有我參與校對的幾篇文章??吹剿鼈儽淮蠹谊P(guān)注和認可,我心里特別有成就感。通過這次活動,我真切感受到了團隊協(xié)作的力量,也更堅定了我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決心。
劉莞爾 10歲 志愿者
我通過一幅幅靜態(tài)影像海報的展覽,發(fā)現(xiàn)原來知識并不是只在課堂上才有,而是遍布在生活中。當(dāng)我將這些知識講給游客聽時,他(她)們覺得好有趣,原來身邊還隱藏了這么多沒被打開的“寶貝”。
城市不只是高樓大廈,也是許多動植物共同的家園。我用手機記錄下它們的樣子并上傳到平臺,感覺自己像一個小小的生態(tài)偵探,為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貢獻了一份力量,特別自豪!通過這個活動,意味著我的志愿者身份并非一次性的,而是一份可以長期投入的承諾。
劉真 志愿者
作為一名參與了“自然幫”城市物種影像計劃的志愿者,在活動中,跟著領(lǐng)隊老師用五感的方式,重新認識了身邊最尋常的植物。比如苦楝花、四葉草、地錢、無患子,讓我知道自然并非遠在郊野,它就生動地生長在我們每日經(jīng)過的步道旁。
本次展覽的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看見”,而是通過我們志愿者的講解,引導(dǎo)游客近距離了解重慶本土的動植物,感受城市生態(tài)的多樣性。
這種從旁觀者到記錄者、傳播者的角色轉(zhuǎn)變,是我經(jīng)歷最直觀的感受。保護生態(tài)并非遙不可及的口號,它始于我們對自己社區(qū)里一草一木的關(guān)注和了解。
在未來的生活里,我會繼續(xù)用鏡頭關(guān)注身邊的花草鳥蟲,因為我深信,每一次分享,都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份力量。
余鑫鵬 13歲 志愿者
這次志愿服務(wù)活動中充滿著歡樂與成就感。我們接待了一家自駕700多公里來重慶游玩的家庭,其中讀四年級的兒子對我們的項目很感興趣,和我們聊得不亦樂乎,他爸媽催著走都舍不得離開。還有一位來自摩洛哥的外國游客,因為現(xiàn)場志愿者的英語都不是很好,于是4位志愿者各說幾句自己知道的英語句型,為這位游客介紹。這位外國游客對折耳根十分感興趣,她問了許多關(guān)于這個物種的問題,比如泰國有沒有折耳根?這可把我們難到了,只能上網(wǎng)搜索,確認泰國有折耳根后再進行介紹。離開前,這位名游客在留言簿上,用英語、阿拉伯語、法語分別寫了一段話,夸我們是優(yōu)秀的志愿者,和我們交流得很愉快,這讓我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上游新聞記者 詹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