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婚禮時,我們常能在喜聯(lián)或祝福語里看到 “合巹之歡” 四個字,
但不少人會被 “巹” 字難住 —— 這個字讀 jǐn(第三聲),音同 “錦”,是個會意字,部首為 “?”,原本指剖成兩半的苦葫蘆瓢,專門用作古代婚禮的酒器。
搞懂這個字,才能真正明白 “合巹之歡” 背后藏著的千年婚姻智慧。
“合巹之歡” 本質是對新婚喜悅的形容,核心來源于古代婚禮中的 “合巹禮”,
也就是現(xiàn)代 “交杯酒” 的前身。
《禮記?昏義》里明確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意思是新婚夫妻要同吃一份祭品,
再用巹杯盛酒漱口,這是周代就成型的婚俗核心儀式。
古人選苦葫蘆做酒器大有講究:
一來匏瓜味苦,盛著甜酒讓新人共飲,象征 “同甘共苦”;
二來葫蘆剖成兩半后用紅線相連,喝完能合為一體,暗喻 “夫妻一體”;
更妙的是 “匏” 屬八音之一,還藏著 “琴瑟和鳴” 的期許。
關于合巹禮的起源,雖無明確人物典故,但出土文物印證了它的古老。
1986 年湖北包山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雙聯(lián)漆杯,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合巹杯實物,
兩個圓筒杯用竹管相連,杯身繪龍鳳紋,鳳鳥造型的柄部栩栩如生,與明代文獻記載的 “兩杯對峙,中通一道” 完全吻合,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到了清代,合巹禮更是走進皇家,康熙朝起成為帝后大婚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用的是明子剛制玉合巹杯,杯身刻著 “玉液瓊漿,鈞其廣樂” 的祝詞,
連皇后母家還要備 “半生不熟” 的子孫餑餑,取 “生子” 諧音,可見儀式的隆重。
這一儀式的變遷特別有意思,能看出民俗的鮮活演變。
南北朝時,人們給巹瓢加了絲帶,喝完扣在一起纏繞上鎖,叫 “連巹以鎖”,寓意 “永不分離”;
宋代嫌葫蘆不雅致,換成了木杯,還加了 “擲杯于床” 的環(huán)節(jié),
兩杯一仰一合才算吉利,暗合 “陰陽和諧”;清末更發(fā)展成 “合巹、交杯、攥金錢” 三步曲,熱鬧程度翻倍。
到現(xiàn)在,葫蘆瓢早沒了蹤影,但紅繩、交杯的核心元素保留了下來,成了婚禮上最動人的儀式之一。
不同地區(qū)的合巹俗還帶著地域特色。
紹興的交杯酒得由男方家兒女雙全的 “福婦” 主持,喝前先喂小湯圓,喝完要撒喜糖,處處透著 “團圓” 心意;
北方更熱鬧,分 “大交杯” 和 “小交杯”,
前者互相摟脖子喝,后者僅挽胳膊,不管哪種喝法,都離不開 “你中有我” 的寓意。
這些細節(jié)差異,其實都是對 “合巹” 核心內涵的本地化詮釋。
很多人覺得傳統(tǒng)婚俗繁瑣,可細想合巹禮的本質,藏著古人對婚姻最實在的理解:
婚姻從不是只享甜蜜,更要共擔苦難。
從戰(zhàn)國漆杯到現(xiàn)代玻璃杯,從苦葫蘆酒到香檳紅酒,器物在變,但 “同甘共苦、夫妻同心” 的祝福從沒變過。
這大概就是 “合巹之歡” 能流傳三千年的原因,
它不只是儀式,更是中國人對婚姻的初心告白。
如今我們說 “合巹之歡”,早已超越了儀式本身。
它是長輩對新人的期許,是夫妻對未來的承諾,更是傳統(tǒng)文化在生活里的鮮活延續(xù)。
下次再在婚禮上看到這四個字,或許你會想起那個剖成兩半的葫蘆,
想起古人 “以苦為媒、以酒為證” 的婚姻哲學,這便是傳統(tǒng)民俗的魅力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