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時報
近日,英國皇家檢察署終止了對克里斯托弗·卡什和克里斯托弗·貝里被控“中國間諜”的審理司法流程,認為該案件沒有足夠的條件開庭審理,因為英國政府無法出具“中國是英國國家威脅”的證據。
英國首相斯塔默表示,該案件的“所有重點”應放在當時的保守黨政府身上。言下之意,誰讓保守黨沒有把中國定性為“敵人”呢!否則,這宗“間諜案”不會審理不下去。而保守黨也不甘示弱,該黨領袖巴德諾赫近日在保守黨年度大會上公開表示,工黨故意破壞這起訴訟案,因為斯塔默想“討好中國”。
“以證據說話”還是“訴諸政治偏好”,這可能是執(zhí)政者經常面臨的現實選擇難題。過去幾年,英國保守黨政府不斷圍繞所謂“中國間諜”議題炮制“中國威脅論”,其目標是借此整飭英國國內的政治生態(tài),彌補其在“脫歐”事務上的政策錯誤,努力在“后脫歐時代”塑造英國的民族認同。于是,“外部威脅”便成了過去保守黨政府執(zhí)政的主要抓手,中國則不幸“躺槍”。
2021年,約翰遜政府把中國視作英國的“系統(tǒng)性競爭對手”。到2023年,蘇納克政府把中國看作是“劃時代的挑戰(zhàn)”。顯然,這些表述需要一些數據和事實作為支撐。于是,英國政府開始對在英的中國企業(yè)和個人進行全方位審查。約翰遜政府在2020年宣布棄用華為的5G設備,決意在2027年前徹底拆除當時英國安裝的華為設備。蘇納克政府在2023年推出《國家安全法》,從法律層面擴大危害英國國家安全的范圍,明確界定了“間諜、破壞活動和為外國勢力活動之人”的具體犯罪行為。軍情五處處長麥卡勒姆更是在各種場合不斷發(fā)表有關“中國間諜”的言論。
當時英國政府不只密切關注中國人在英國境內是否密謀損害英國國家安全的活動,還把重點放在了與中國密切接觸的英國人身上,卡什和貝里這兩位研究中國的人士便成了政治犧牲品。卡什是威斯敏斯特議會的研究人員,曾擔任“中國研究小組”的主任,貝里則是牛津郡的一名教師。2023年3月,二人被捕,警方控告他們搜集“直接或間接對敵人有用的情報”。顯然,這是保守黨政府反華行動擴大化的直接后果。
然而問題的本質是,根據當時的英國法律,需要界定誰是英國的“敵人”。中國和英國是敵對關系嗎?中國是英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嗎?這些問題就連英國政府也并未弄明白,或者不敢單憑政治偏好就把中國定性為英國的“威脅”。過去保守黨執(zhí)政時期,雖然一些政客在非正式場合發(fā)表聳人聽聞的“中國威脅”言論,但英國官方一直并未把“威脅”的標簽加在中國身上。英國政府明白,一旦把中國視作“威脅”,英中之間的各種關系將面臨實質性變化。更重要的是,英國無力對抗被視作“威脅”的中國。2024年斯塔默上臺執(zhí)政,在經歷了一年的審查后,英國政府亦未公開定性中國是否是英國的“對立面”,只是以“競爭-合作-挑戰(zhàn)”的原則模糊英國的對華戰(zhàn)略。
然而在政黨政治博弈之外,英國面臨的國家難題并未得到絲毫解決,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提振英國經濟。斯塔默上臺后,雖然采取了軍事凱恩斯主義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但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乏力。2025年第一季度,英國的GDP增速為0.7%,第二季度下降為0.3%。斯塔默政府亟需通過外交合作開拓市場。在此背景下,維持對華關系穩(wěn)定符合英國國家利益,而非短期政治訴求。確保對華政策理性務實才是英國政府的理性選擇。未來,斯塔默政府需要真正走出過去保守黨對華方針的陰影,加強對華接觸,讓中英關系行穩(wěn)致遠。(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歐盟研究中心特聘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