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re Samson(右)
The Curator
時尚史學家、巴黎市立時尚博物館加列拉宮當代設計部策展人。曾于2018年主持“Margiela/ Galliera 1989–2009”展覽,并出版了與 Margiela 本人合作的第一本書;2019 年,又參與了布魯塞爾與巴黎的巡回展覽Back Side 與 Fashion from Behind。
Ania Martchenko(左)
The Scenographer
出生于俄羅斯,主修舞臺美術,曾擔任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室內設計師、展覽美術指導,也曾以模特身份親歷品牌的秀場。她深諳Margiela的美學語境:展覽空間并非對歷史的簡單復刻,而是通過場景營造,將作品置于新的敘事場域。
拍攝于布展階段的入口
展覽的概念是一個“未完成的工地”
展覽的序章,以一場純粹的白色的宣言開啟——這既是對Martin Margiela(馬丁·馬吉拉,后文簡寫為Margiela)標簽美學的致敬,亦是對其設計原點的回歸。在本次展覽的入口處,一面印有“MARTIN MARGIELA 1989-2009: THE WOMEN'S COLLECTIONS”字樣的透明塑料布,如“未完工”的工地隔斷,將觀眾引入一個介于工作室與舞臺之間的真實現(xiàn)場。
視線越過隔斷,階梯狀展臺以粗糲的工業(yè)語言,呈現(xiàn)1989年春夏系列的原始力量。黑盒空間僅以切片燈勾勒輪廓,白光邊緣被白色顏料強化,延續(xù)這場首秀中的留白美學。地毯從墻面延伸至地面,將Margiela鐘愛的視覺戲法從服裝延續(xù)至空間。
1989春夏系列
白布上的紅色腳印源于
展陳設計師Ania穿著分趾靴的行走。
將時間拉回1989年10月23日的巴黎咖啡館,Margiela首秀的紅色分趾靴足跡跨越時間,步入目里空間——曾作為Martin Margiela模特的展陳設計師Ania,以布展者身份重訪舊日記憶,用軌跡完成一場跨越三十余年的對話。墻面上躍動的秀場影像與背景聲中不斷回響的名字“Martin Margiela”彼此交織,沒有品牌符號,只有一個被時間淬煉的名字。
Martin Margiela 1989春夏系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那場顛覆性的首秀中:模特面容隱于薄紗之后,分趾靴的足跡成為印刻在時尚史上的叛逆簽章。當色彩被抽離、身份被遮蔽,觀眾的視線被迫回歸服裝本身的結構與精神。正是Margiela最初的叛逆,也是他留給時尚的追問——在時尚中我們究竟在看什么?
2001春夏系列
Margiela用舊衣標簽構建的時裝作品
Margiela的解構筆觸,早已超越服裝的維度。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將他對于物件的解構與再造理念,延伸至整個空間敘事,開啟一場從微觀物件到宏觀場域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
圖一: 1992春夏系列
Margiela把跳蚤市場的印花絲巾改造成時裝
圖二:2001春夏系列
舊衣標簽與手套被結解構重組為新系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在Margiela的語境里,“就地取材”與“語境轉換”是反復出現(xiàn)的手法。1992年春夏系列,他把跳蚤市場的印花絲巾改造成時裝;2001年春夏系列里,又把帶有個人痕跡的皮手套抽離原有功能,重組為一件衣服。類似的改造也出現(xiàn)在舊衣標簽與商標的再利用中,自首個系列起,它們便被拼接成短款上衣,延續(xù)著對物件本質的探問。
圖一及圖二: 1993春夏系列
為還原1993年秀場造型
策展團隊采擷杭州本地植物
圖三:2001春夏系列
白裙中的透出紅色
制造出仿若褪色的錯視效果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這種思路也貫穿在展覽的布置里。展陳設計師Ania在天目里園區(qū)散步時,隨手采來幾枝杭州本地植物,把它們點綴在1993年春夏的戲服系列中,成了最自然的裝飾。而在2001年春夏系列中,Margiela本人則通過將一件紅色服裝套在放大的白色百褶裙內,制造出仿若褪色的錯視效果(Trompe l’oeil),將解構的視覺語言進一步延伸。
拍攝于布展階段的粉絲屋,
經過刷白處理的沙發(fā)被流線剖開,
觀眾得以窺見粉絲戀物的內核。
粉絲屋把這種思路推向更深處。它的靈感來自日本攝影師都筑響一(Kyoichi Tsuzuki)的攝影作品集《幸福的受害者》,那些被喜愛之物堆滿的狹小空間,折射出年輕人戀物的執(zhí)念。
圖一及圖二: 粉絲屋2009
匯集了Martin Margiela 2007至2009年間的作品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展覽借鑒了這種“迷戀”的狀態(tài):二手市場淘來的家具經過“Margiela式改造”,被一層白色顏料覆蓋,所有外在信息被抹去,只留下物件最純粹的形態(tài)。空間呈三角形布局,沿著斜邊的觀展動線直擊收藏的執(zhí)念,而斜向的切角打破了常規(guī)的觀看方式,引導觀眾在移動中,與“物”重新建立聯(lián)系。
拍攝于布展階段的1991春夏系列,
白色麻袋堆疊于展臺之下,
再現(xiàn)昔日廢棄停車場秀的原始感。
Martin Margiela的時裝秀常常脫離既定舞臺,走進地下夜店、廢棄停車場、地鐵站或倉庫,消解觀眾與模特的界限。策展團隊將這種精神移植至杭州的展覽現(xiàn)場。
展覽期間的目里空間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目里空間本身是一座極簡而當代的建筑,而展覽空間內部卻呈現(xiàn)“真實”的工地狀態(tài):裸露的細木工板、帶有痕跡的墻壁、粗糲的材質處理。這種反差并非偶然,而是Margiela式創(chuàng)作方法論的延續(xù)。
圖一:拍攝于布展階段2005春夏系列
圖二:策展團隊留下靴子表面脫落的涂層,
與觀眾共同見證時裝秀發(fā)生的過程。
正如策展人Alexandre所言:“工地現(xiàn)場總是處于進行中,永遠沒有完工的狀態(tài)。這種‘未完成’與Margiela對過程、結構和轉化的興趣高度契合?!?/p>
觀眾見證的不是既定的終點,而是正在發(fā)生的過程。這正是展覽試圖傳遞的獨特感受——Margiela的時尚并非封閉的成品,而是開放的思維實驗。
1989秋冬系列
以銀色帷幔重現(xiàn)巴黎地下夜店氛圍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1989年秋冬系列時裝秀在巴黎地下夜店“Globo”上演。Margiela在這場秀中推出了被他本人稱為“現(xiàn)象級單品”的銀色分趾靴。展廳以同色系帷幔復刻了地下夜店的氛圍,仿佛讓人置身于舞池之中,注視著模特踏著銀色分趾靴的步伐。
1992春夏系列
Ania以不羈的黑白涂鴉裝點展廳,
刻畫巴黎“幽靈車站”的氛圍。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1992年春夏系列,Margiela啟用了圣馬丁站——一個自1960年代關閉的巴黎“幽靈車站”,并為其短暫重開。秀場之上,數千支教堂殘燭綴滿銹跡斑駁的欄桿。為了呼應圣馬丁站的廢棄之美,展陳設計師Ania則以不羈的黑白涂鴉裝點展廳,其充滿張力的筆觸與絲巾的復古印花形成巧妙對話,構筑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
1992秋冬系列
左側墻面內嵌從杭州二手市場淘來舊家具,
將其統(tǒng)一做涂黑處理并進行堆疊陳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同年秋冬系列的發(fā)布場地選于“救世軍”(Salvation Army),觀眾席就設置在機構本身待售的日常家具之間。為忠實還原當年的秀場視角,展陳設計師Ania與團隊特意從杭州的二手市場淘來舊家具,將其統(tǒng)一做涂黑處理并進行堆疊陳列。這些被重新塑造的家具與空間中同步播放的當年秀場影像彼此呼應:靜態(tài)的堆疊結構與動態(tài)的歷史畫面交織,共同激活了整個空間的記憶,引領觀眾穿越時空,于黑暗中重溫Martin Margiela的昔日創(chuàng)作。
布展間隙
展陳設計師Ania與團隊成員探討細節(jié)
何謂“合身”?服裝的規(guī)則由誰書寫?是我們穿衣服,還是衣服在穿我們?在解構身體、服裝與場所的既定關系后,展覽延續(xù)了Margiela對服裝比例與身體的本質思考。
1994年秋冬系列,是這一命題的直觀注腳。Margiela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玩偶衣櫥中提取服裝形態(tài),并將其放大到真人尺度。那些原本屬于微縮世界的比例——過寬的領口、突兀的接縫、夸張的紐扣——被完整保留,披覆在身體上時顯得陌生而新鮮。
圖一: 1994秋冬系列
Margiela將娃衣放大為成人尺度時裝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這種比例上的顛覆,后來也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語言,不斷被延展和深化。展廳里,碩大的拉鏈、非常規(guī)比例的口袋、過厚的風衣面料,共同營造出一個成人尺度的“娃屋”。熟悉感被抽離,微小被放大,現(xiàn)實與記憶在錯位中碰撞。
拍攝于2003春夏系列布展覽間隙,
展陳設計師細致勾勒輪廓。
這種探索從未停下。2003年春夏系列中,模特們身穿亮面萊卡舞襪與上世紀80年代的鞋履,走下巴黎夏約宮劇院(Théatre de Chaillot)的大理石階梯。細節(jié)處的粉筆線,精確地勾勒出身體與服裝的關系。為了還原這一瞬間,展覽設計師Ania將展架抬高,只留下模特腿部的特寫。視線被迫聚焦于局部,舞襪與鞋履意外成為主角。身體的局部被放大,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安靜卻有力的姿態(tài)。
2003春夏系列
展覽設計將觀眾視線聚焦于模特腿部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1990春夏系列
由Martin Margiela本人
收藏的白色漆繪分趾靴
所有這些實驗最終指向Margiela的核心哲學:回到作品。在他的世界里,沒有Logo,沒有設計師簽名,只有四道縫線與一枚純白標簽。設計師本人從不出現(xiàn)在秀場謝幕或媒體鏡頭前,他選擇讓作品本身成為唯一的發(fā)言人。
1994秋冬系列
策展人Alexandre講解
衣領處標簽所記錄的設計故事
當被問及Margiela的“不在場”是否增加策展難度時,策展人Alexandre坦言:“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本身已具備完整的表達力。我們無需看見他的面容,便能理解他的愿景。“匿名”反而讓人們更專注于服裝與理念本身?!?/strong>
圖一: 2005春夏系列
所有服裝被設計為偏移45°或90°
圖二:1999秋冬系列
延續(xù)超尺寸廓形的羽絨冬季大衣
圖三:1996春夏系列
以錯視戲法構建立體幻象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的確,當我們想起Margiela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并非設計師的形象,而是那些具象的美學符號:解構主義的剪裁、超尺寸的廓形、將圖像印刷于服裝的“錯視”戲法、遠離城市中心的非典型秀場,分趾靴、白色涂料隱去外在信息以及模特臉上的面紗。
拍攝于粉絲屋布展期間
藏品來自Maison Martin Margiela
服裝本體的回歸,也成為一種更為持久的在場方式——當名字隱去,作品自會發(fā)聲。
拍攝于2009秋冬系列布展期間
時裝系列延續(xù)Margiela視錯覺的設計理念
展陳空間如一條流動的時間軸線蜿蜒展開,單向的觀展路徑仿若呼應著設計師從不回望的創(chuàng)作決意。行至盡頭,空間被柔和的純白帷幕溫柔包裹——這里呈現(xiàn)的是2009年春夏系列,即Margiela作為設計師的終章。該系列的四十個造型,各自對應他生涯中的一場秀。本次展覽從中甄選部分代表作呈現(xiàn),從他二十年間的重要主題與創(chuàng)作中汲取靈感,陳列方式模糊了時空關系。
2009秋冬系列
圖一至圖四:系列全貌共四十個造型,
各自對應其生涯秀場;
展覽從中甄選部分代表作呈現(xiàn)。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攝影:海深團隊
他在秀場導覽中寫道:“二十年,四十場秀,數百件服裝,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如同古典樂一般,行至曲終篇章往往將結尾段落重新回歸到主和弦。展覽結尾處的白色帷幕也呼應著這位天才貫穿生涯對于設計的純粹。當帷幕落下,為我們留下的是:二十年的實踐和一個開放的回答。
Alexandre Samson
策展人
Ania Martchenko
展陳設計師
展覽信息
馬丁·馬吉拉 1989–2009:女裝系列
展期:2025年10月1日-2026年2月1日
(周一閉館)
地址:杭州天目里6號樓 目里空間
攝影| 汪敏杰、海深團隊
文、編輯| Nicole Wu
設計丨 Darki
助理|孔鈞達
部分圖片及設計素材由天目里美術館提供
在你心目中,Martin Margiela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是什么?是白色標簽、蒙面模特、分趾靴還是更多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和Margiela的故事,DECO將從留言中選出1位讀者,送出展覽門票。
會玩才會設計!從沙灘時尚到莊園田野,藏在經典中的度假美學
意大利版ELLE DECOR 35周年特展:以“煉金術”開啟未來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