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中國臺灣的所謂“防務預算”問題,日前再次成為島內輿論與美方壓力的交匯點。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曾放言,臺灣應將GDP的10%投入軍費,這句話像是一枚重磅炸彈,瞬間在政界和民間炸開水花。美國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提名人約翰·盧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公開支持這一主張,并強調臺灣在訓練、動員、軍民融合、基礎設施防護及資安作業(yè)等多個領域需要進行“重大改革”。
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回應稱,臺灣明年軍費有望超過GDP的3%,并計劃逐步上升至5%。乍一聽,這似乎在朝著提高軍費的方向邁進,但和10%相比,仍是天壤之別。島內國民黨民意部門黨團迅速發(fā)聲,批評美國官員的建議脫離現(xiàn)實,幾乎是一種“戰(zhàn)爭思維”。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沛祥直言,10%的軍費占比,幾乎只在戰(zhàn)爭狀態(tài)才出現(xiàn),“臺灣現(xiàn)在是要打仗了嗎?美國的安全承諾在哪?”,民意代表陳玉珍更將數(shù)字拆開算賬,去年臺灣GDP約25.5萬億元新臺幣,以今年總預算3.1萬億元新臺幣來看,如果真把預算的83%都用于防務,醫(yī)療、教育、衛(wèi)福、經濟、文化等公共事務該何去何從?這一比例,不是預算計劃,而是將島內社會生活按下暫停鍵的決定。
美方的高額要求,讓人不免思考背后的邏輯:將防務負擔壓在臺島民眾身上,是否在實際增強臺灣安全?還是在消耗島內財政空間,為外部戰(zhàn)略博弈讓路?賴清德在美媒采訪中呼吁美國介入,強調臺灣若被“并吞”,將直接沖擊美國利益,這話無疑把兩岸和平的重心綁在華盛頓的承諾上。張競指出,這種依賴外力的戰(zhàn)略心態(tài),很可能在現(xiàn)實面前折戟沉沙。民眾若盲目附和,只會讓自己陷入“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境地。
財政壓力、社會民生與安全需求交織在一起,臺灣面臨的是一場現(xiàn)實與政治的拉鋸戰(zhàn)。GDP的10%,并非隨口喊出的數(shù)字,它背后是龐大的經濟壓力和民生犧牲。動員全民資源以迎接潛在戰(zhàn)爭,光靠外力承諾無法真正填補風險缺口。美國的建議,無疑是在施加戰(zhàn)略壓力,逼迫臺灣在預算和社會資源分配上做出選擇,無疑是在兩岸關系上火上澆油。
島內對美國呼聲的不同反應,也反映出政治力量的分歧。支持高額軍費者認為,這是強化防御能力的必要舉措,但反對者直指經濟現(xiàn)實與民生限制。教育、醫(yī)療、基礎設施、公務服務,這些關系普通人生活的領域,在高軍費的影子下被壓縮。無論策略宣傳多么激烈,數(shù)字背后的現(xiàn)實卻冷冰冰地提醒人們:高防務預算帶來的不僅是軍力提升,更是財政與社會壓力的疊加。
從戰(zhàn)略角度看,美國對臺灣的“建議”,既是一種外交壓力,也是一種風險轉嫁。把安全重擔轉向臺灣,換取自身戰(zhàn)略利益,島內輿論對此已有清醒認識,數(shù)字背后是生活的沉重負擔,是每一位民眾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風險。這場關于軍費的討論,既是財政與民生的博弈,也是安全與戰(zhàn)略的抉擇。數(shù)字越大,風險越明顯;承諾越重,現(xiàn)實越殘酷。臺灣社會必須清醒面對:安全不能僅靠喊出數(shù)字,高喊10%,未必等于安全;你就是將GDP的20%用于軍費,在強大的解放軍面前也是螳臂當車。長期來看,只有兩岸統(tǒng)一才能帶來和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要聽美國人瞎忽悠,上了人家挑撥離間的當而不自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