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國航天局公布了一項足以改寫月球演化史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對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的1935.3克月壤樣本進行精密分析,科學家首次證實月背月幔結晶溫度比正面低100℃,潛能溫度差距接近100℃。這一數(shù)據(jù)不僅顛覆了“月球內部熱狀態(tài)均勻”的傳統(tǒng)認知,更將“月球二分性”的破解時間提前了數(shù)十年。而耐人尋味的是,半個世紀前美國贈予中國的1克阿波羅月壤,在同樣的關鍵問題上始終“沉默”——這場跨越時空的科學對話,正暴露出月球樣本研究的深層矛盾。
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撞擊坑,直徑達2500公里,其形成時的能量相當于萬億顆原子彈同時爆炸。中國科學家從嫦娥六號月壤中提取的5克樣本中,分離出108顆玄武巖巖屑,通過1-5微米含鋯礦物鉛同位素定年技術,鎖定兩期重大撞擊事件:42.5億年前的一次劇烈撞擊可能形成了該盆地,而38.7億年前的撞擊則重塑了月表結構。
更關鍵的是,三種獨立溫壓計分析與遙感數(shù)據(jù)驗證顯示,月背月幔結晶溫度約為1100℃,比正面低了整整100℃。這一差異直接指向月球演化中的“二分性”現(xiàn)象:月球正面30%的月海分布與背面1%-2%的占比差異、放射性元素的南北分異,此前僅停留在理論推測階段。而中國的研究首次用實證數(shù)據(jù)證明,月背環(huán)境整體比正面冷一個檔次,且月幔物質從克里普富集到虧損的轉變過程,與撞擊事件導致的物質重新分配密切相關。
1978年,美國向中國贈送1克阿波羅月壤作為“國禮”,其中0.5克被用于研究。中國科學家從中檢測到三斜鐵輝石等月球特有礦物,但在月幔溫度、水含量等核心問題上,樣本始終未提供有效信息。對比之下,嫦娥五號2020年帶回的月球正面樣本,已通過太陽風成因水研究證明每噸月壤含水170克,而嫦娥六號更發(fā)現(xiàn)月背水含量僅為正面的1/3。這種“水分布二分性”與溫度差異形成閉環(huán),解釋了月球內部演化的不對稱性。
問題的根源在于樣本的局限性。阿波羅計劃6次任務采集的382公斤月壤,95%來自半徑3公里內的區(qū)域,遠距離濺射物僅占5%。這種“局部采樣”導致研究結論長期偏向“月球內部均勻論”,而中國通過月背樣本揭示的“冷月?!迸c“缺水”特征,恰恰暴露了傳統(tǒng)模型的盲區(qū)。更諷刺的是,美國至今未完全開放阿波羅樣本的國際研究,NASA對樣本分配設置諸多限制,這種信息壁壘加劇了科學界的質疑。
中國探月工程的突破,本質上是科學開放與封閉的博弈。2023年,美國曾向中國申請借用嫦娥五號月壤,而中國早已明確“愿與各國共享樣本與數(shù)據(jù)”的開放態(tài)度。這種對比折射出更深層的矛盾:當科學探索被政治因素裹挾,樣本的“獨家性”就會成為阻礙認知進步的枷鎖
以月球水資源研究為例,阿波羅樣本因缺乏中高緯度區(qū)域數(shù)據(jù),導致“月球無水論”盛行數(shù)十年。而中國通過嫦娥五號發(fā)現(xiàn)太陽風注入水,嫦娥六號證實月背水冰資源,直接改寫了月球資源利用的藍圖。類似地,月幔溫度的二分性發(fā)現(xiàn),為未來月球基地選址提供了關鍵依據(jù)——南極-艾特肯盆地因低溫環(huán)境可能更適合長期駐留,而這一結論完全基于中國樣本的開放研究。
中國在月球科研中的崛起,絕非偶然。從嫦娥五號推翻“月球火山活動30億年前終止”的結論,到嫦娥六號揭示“月背火山活動持續(xù)14億年”,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對樣本的全面開放與跨學科協(xié)作。而美國若繼續(xù)固守“樣本壟斷”與“技術壁壘”,不僅會錯失月球科研的主導權,更可能讓人類對月球的認知停滯在“半張地圖”時代。
科學的本質是不斷修正的進程。當中國用1935克月背土壤填補了月球演化的空白,世界該思考的不僅是“誰掌握了樣本”,更是“誰真正推動了認知邊界的擴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競賽中,開放與合作才是通往真理的唯一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